幻樂園

Touch Gallery 中環荷李活道10號大館, 中西區

十一月,季節更替,可以趁這個時候慢慢地把眺望的視線拉回來,當你聚焦在自處之地,你會發現腳下有著你前所未見的一片初綠。Touch Gallery將延續上個月的展覽《浮想 I 》,結合五位年輕本地藝術家,從他們個人獨特的視角觀望香港社會和文化,展示充滿香港特色和朝氣勃勃的藝術創作,交織出一幅屬於這個城市的《幻樂園》。 Kazy Chan 以塑膠彩和雕塑人偶為創作媒介,配合鮮明的用色,他所創作的日常人物、動物、物件,充滿了童趣奇幻的風格。但當你細細品來,卻會發現他們竟靦腆地站在木門後,小心翼翼地向我們敘述現實中的荒誕。 Lingmuki以“Little Muki”系列開展她的繪畫旅程,作品具有:夢幻、奇趣、充滿活力的風格,從小便對中國畫和文學有著濃厚興趣的她,正在為我們打開那周圍洋溢著詩詞歌賦,神話傳說到處叢生的花園大門。 香港陶瓷藝術家陶啟安(Benny)則從二次元文化、外星人、古代文明等神秘學課題中取材,並揉合傳統陶瓷工藝及考古學元素,創作如歷史文物般的陶藝作品,從而打造一個由他主宰的次元文明。 Hin Li 以「港奴生活」為創作主題,用集玩味、可愛、瘋狂於一身的畫面和故事去道出香港打工仔的心聲,表達自己對社會、工作和生活的看法,建立屬於自己的「港奴宇宙」。王鎮濠(Harris)作為陶瓷新生代,他拒絕一切沉悶,喜歡世上所有具有幽默和滑稽元素的事物,最愛的遊戲就是利用平平無奇的物件,把它們轉變為擁有高度玩味性和挑戰性的生命,築建成他獨有的一個反諷樂園。 是次展覽,我們將攜手與你一同以全新角度觀看本地當代藝術。身處這個城市,我們可以近距離地欣賞到本地藝術家不斷萌芽和成長的過程。推開大門,穿梭於不同的景色之中;透過觀察,讓我們重新認識這熟悉又陌生的城市,展示出不一樣的生命力。

免費

香港博物館節2022

不同地點

正如今年香港博物館節標題所言,康文署擁有歷史、藝術及科學博物館,為文化生活提供了各式可能!感受到市民對探索和體驗的渴求,我們已經作好準備,於11月博物館節期間為大家帶來無限驚喜。 今年博物館節提供的精采節目和活動逾70項,分五大系列呈獻,包括「亮點 – 特選節目系列」、「跨界 –文化聯乘系列」、「體驗 – 開放同樂系列」、「展覽及電影系列」及「延伸活動系列」,滿足不同年齡和興趣的市民。立刻登入香港博物館節網頁,挑選喜愛的節目,在這個秋季為自己和家人編排一個輕鬆愉快的博物館之旅。

Iristography: Lucid Dreams

Elixir 上環美輪街9號, 中西區

Lucid Dreams 將Iris 腦海中的視覺圖像投射出來,展現了一個以生動柔和的色彩重新構想的維度。現實生活中建築的線跟面被分拆和重組,造就了一個模糊了現實與想像,攝影與繪畫界線的夢幻角度。Iris 希望色彩能激發起觀眾的好奇心,引導大家穿越簡約的平面和引導線,重新發掘你的初心和童真。這個系列邀請大家打破日常生活中的瑣碎重複,重新發現探索的樂趣。 當現實瓦解時,想像會充實其中 歡迎大家去感受Lucid Dreams創造和模糊實體與數碼,有形與無形的界線。每張單版相片都以實體打印本和非同質化代幣格式 (NFT) 呈現,而只有收藏家可以決定何種格式才是真正的原作。如果買家選擇了NFT相片,相應的實體打印本將被破壞銷毀;相反,如果選擇實體相片,NFT相片將會被銷毀。 和我一起流浪在這個維度...而你就是規則

免費

電影節發燒友

不同地點

為紀念柏索里尼百歲誕辰,電影節發燒友 Cine Fan 將於十一、十二月呈獻這位意大利「電影詩人」的劇情片全展,讓新一代觀眾認識其備受爭議的傑作如何發聾振聵。同時精選美國犯罪小說家派翠西亞海史密斯的改編作品,一探文本與光影互滲的迷人魅力。 「隨性入聖:柏索里尼劇情片回顧展」將放映柏氏全十二部劇情長片及四部劇情短片,重新審視其顛覆道德、宗教及政治的世界觀與超凡入聖的視野。首作《乞丐》(1961)及《羅馬媽媽》(1962)早已展現其左翼思維,對備受剝削的貧民社會感同身受;他鄙視宗教虛偽,追求自我定義的神聖,《馬太福音》(1964)被譽為描繪基督最佳電影之一;諷刺的是,他卻因《羅高柏葛》(1964)中短片《軟芝士》調侃教會,褻瀆罪成入獄。 在反資產階級的震撼政治寓言《定理》(1968)及《豬欄》(1969),透過露骨性愛揭露資本主義的荒謬。《十日譚》(1971)、《坎特培雷故事》(1972)及《一千零一夜》(1974)組成的「生命三部曲」,借中古經典文學解放人性及慾望,分別在柏林及康城影展獲得大獎。在遺作《沙勞》(1975),他更以驚世駭俗的性虐場面作為影射法西斯暴政的夸誕隱喻,成為影壇最具挑釁性及啟發性的經典名作。 海史密斯的著作,往往打破犯罪小說的成規,透過文字直探犯案者的幽微人性,揭示被壓抑的慾望、貪念、嫉妒與憤怒,為不少名導提供創作靈感。「殺‧誘‧罪:海史密斯的暗黑魅力」專題精選多部改編其名作的電影,包括希治閣的《火車怪客》(1951),成為交換殺人情節的濫觴;她創造的犯罪天才雷普利,啟發雷內克里蒙於 1960 年拍成《怒海沉屍》,以及安東尼明格拉 1999 年的《心計》,阿倫狄龍與麥迪文所飾演的雷普利各有不同的魅力與陰沉,互相輝映。托迪希恩斯的《卡露的情人》改編自其半自傳小說《鹽的代價》,姬蒂白蘭芝和朗妮瑪娜的細膩演繹,更令這同性愛情故事韻味無窮。 今年亦是「美國前衛電影教父」鍾拿斯麥格斯的百歲冥壽,「光影珍藏」環節選映其兩部日記電影典範──《追憶立陶宛之旅》(1972)及《迷失、迷失、迷失》(1976),窺見他如何以實驗性的詩化敘述,開拓獨立電影的新版圖。 「黃金時代」環節則精選美籍蘇格蘭裔導演阿歷山大麥簡狄克的《賊博士》(1955)及《英豪千秋》(1957),前者把犯罪題材扭轉成充分發揮英式幽默的黑色喜劇,阿歴堅尼斯及彼得斯拉的演繹無懈可擊;後者則以黑色電影格局拍出報業及人心的陰影重重,一諧一莊盡展導演功架。 十一、十二月節目所有場次將回復一貫不設劃位的安排,讓影迷購票更快捷方便。公眾可由 10 月 19 日起於城市售票網購買戲院門票,並由 11 月 4 日起透過網上(https://cinefan.hkiff.org.hk/zh) 訂購 CINE FAN ONLINE 門票。

自主.尋藝

交易廣塲中央大廳 中環交易廣塲中央大廳, 中西區

置地公司舉辦的「自主.尋藝」作品展現已揭幕。 是次展覽匯聚五位自學成才的藝術家(排名按英文姓氏序):Xyza Cruz Bacani、 鄭勝、關錦昌、鮑藹倫和杜煥,展現他們突破藝術疆界的獨特創意。今次參展的藝 術家全都是自學成才,透過融會不同的創作技巧與物料,努力不懈,堅持其創作 夢,以展品啟迪同儕及觀眾隨一己的意念,追求所嚮往的藝術抱負。 「自主.尋藝」作品展共有三十件展品,創作媒介橫跨攝影、繪畫、雕塑、流動影 像及裝置。菲律賓籍紀實女攝影師 Xyza Cruz Bacani 以鏡頭捕捉灣仔區內的生 活點滴;街頭攝影師關錦昌則透過鏡頭帶領觀眾游走於九龍繁華鬧市的陰暗角落; 環保藝術家鄭勝率性而為地把隨手可拾的廢棄物料及專業藝術材料變成畫作和雕 塑;香港錄像藝術先驅鮑藹倫透過錄像作品討論電子影像的物質化過程;紮作藝術 家杜煥將中西藝術傳統技法重新詮釋,創造出充滿當代感的畫作和大型竹紥雕塑。 活動將於十月三十一日至十一月十二日在中環交易廣塲中央大廳舉行,免費開放予 公眾人士到場參觀。 置地公司行政總裁黃友忠先生表示:「置地公司於過去百多年一直致力支持藝術創 作,不斷把旗下世界級的物業和公共空間轉化成欣賞藝術的塲所,舉辦展覽、裝置藝術匯萃,以及樂韻悠揚的社區音樂會等等,鼓勵大眾不分年齡、語言或背景,享 受文化藝術的樂趣,共創廣闊未來。這次『自主.尋藝』作品展貫徹着我們積極推 動藝術發展,支持本地藝術家展現才華的理念,並期望啟迪觀眾敢於追尋嚮往的藝 術創作夢。」

免費

種學織文

CHAT六廠 荃灣白田壩街45號CHAT 六廠 The Mills 南豐紗廠, 荃灣

我們日常穿著的衣服纖維很多都取於自然環境。瞭解並保護這些自然資源是我們守護地球,建立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環境的第一步。 CHAT六廠一直致力於探索紡織與環境密不可分的關係,於2019年發起了的社群計劃「種學織文」,透過種植及藝術創作追溯織物製作過程中物料的源頭。 去年,我們嘗試在香港土地種植來自印度的木藍種子,並聯同兩位香港合作夥伴以本地種植木藍提取的靛藍泥進行藝術探索。今年,種植活動推展到城市農圃,並擴大種子隊人數,透過運用回收紡織品及自然材料,以協同藝術創作形式引領更廣泛的社群,聯手創建一個可持續的將來。 種子隊成員有著不同的創作實踐與焦點,冬季展覽將逐一呈現他們在夏季項目中與參觀者、以及來自不同年齡、性別、能力與種族背景的合作社群共同創造的成果。

免費

倪鷺露:敏感體質

安全口畫廊 香港仔大生工業大廈, 南區

安全口畫廊呈獻倪鷺露最新個人展覽《敏感體質》,是次展覽是倪鷺露繼2019年的首次個展,展出藝術家的新舊油畫及水墨作品 ,題材關於身體作為情緒及情感的載體,作品呈現了藝術家內觀自身及感受外界的狀態。展期為2022年10月29日至11月26日,開幕將於10月29日星期六下午2時至6時舉行。 引述藝術家對是次創作過程及展出作品的描述:「我總是疑惑,自己對於用了幾十年的身體,到底認識有幾多:除了對某些藥物、食品與物質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過敏反應,一旦遇着某些情景觸動到情緒,身體也會出現敏感反應!情緒就好像給記錄在身體某處,遇上某些情境就如敏感發作,而最傷腦筋的是未能確切找出致敏源! 現時一般心理學普遍以減敏感法作為其中一種治療方式,即是減少病患對某些情緒或感覺的反應。 我卻想借着身體及情感的過敏反應,去感受這些發生和經驗,觀察身體和心智活動上的聯系和互為變化。這種種都成為了我繪畫的靈感,容易敏感這身體特質亦成為這次展覽的主題。雖然一切都是很個人很內在的經驗,但我希望透過線條筆觸描繪人物的姿態動作將之表現出來。」

免費

雙人展:森田學 × 雨夜來

白石畫廊 中環皇后大道中80號, 中西區

白石畫廊香港榮幸呈現藝術家森田學和雨夜來的雙人展。前者的畫風前衛而充滿魄力,後者則帶有一種純樸和柔媚。兩位新一代藝術家的交流幻化出令人眼前一亮的配合,展開新的對話框架,為觀眾帶來想像與活力。 森田學 (b.1986) 描繪了一個虛擬的無物質空間。由塗鴉藝術走回畫布創作,其玩味的風格揉合街頭藝術的速度感,給觀眾帶來了自由之感。他的畫布呈現多樣媒介的融合,通過喚醒動畫製作過程中的層次,以新未來主義美學吸引觀眾。其立體金屬質感作品就像出生那一刻,被鋒利工具挖出而擺動的時間軸。藝術家通過他幻想宇宙中唯一的居民——人工智能NEO的眼睛觀察世界,在孤獨中冒險,從而對人類世界的情感和價值觀產生顛覆性的思考。卡通式的解讀來源於童年時大量汲取動畫和漫畫的靈感,森田的世界反映了他瀟灑自由的生活方式。從街頭文化品牌NIKE和atmos到奢侈品牌MONCLER和勞斯萊斯,其藝術作品對各個領域的觀眾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些年持續受到來自各界的關注。 雨夜來 (b.1999) 的創作從人類本質中的「動物性」出發。她以「動物中的人類」(Human in Animal) 為名,對世界進行了宏大的詮釋;並通過解構人類的當下處境,對人類真正的存在目的提出質疑。她的畫作以「人類內在靈性」為主題,描繪了想像中人類和動物相遇和交流剎那間曇花一現般的夢幻場景。雨夜來不可抗拒地憧憬著人類被賦予人性之前的狀態,她的目光傾注在人類誕生的那一刻,追溯他們在被社會之名洗禮之前的原始狀態和真實本質。藝術家自幼練習書法和篆刻,其畫作利用油彩及中國傳統繪畫材料創作,製作出流暢線條及獨特的水印紋理。畫布上反復出現的如雨水滴落般的朦朧印象,外化了雨夜來淡然、詩意、狂想的創作心境,為觀眾帶來一種尚未明了的懷舊感。 兩位新晉藝術家各自在亞洲積極拓展,參與各地展覽並榮獲多個獎項。白石畫廊欣然推出其雙人展 ,敬請前來參觀體驗新懷舊的世界。 展覽日期:2022年10月29日至12月23日 開幕:4 – 7pm,10月29日(星期六)

免費

Dawn Beckles與李漢雄:新大不列顛

凱倫偉伯畫廊 中環鴨巴甸街20號永福樓, 中西區

凱倫偉伯畫廊興奮地宣布將舉辦Dawn Beckles與李漢雄的聯合展覽「新大不列顛」,這是一場兩位英籍藝術家之間的對話,但他們的家鄉卻幾乎是地球兩邊一香港與位處加勒比的巴巴多斯。隨著英國越來越意到塑造其今日社會與藝術面貌的多元文化及社群,我們很高興能引薦兩位同有散居背景,並以多變主題及媒介來創作的藝術家。 於20世紀下半葉始,英國社會已逐漸發展出多元的文化和社群,但直至最近,藝術界和市場焦點仍堅定地聚焦於具傳統英國背景及職業軌跡的藝術家身上。英國青年藝術家(YBAs),例如在1990年代聲名鵲起的達米恩·赫斯特(Damien Hirst)和翠西·艾敏(Tracey Emin),至今仍是為人熟悉的名字,並獲高度注目。其實過去十年在英國,一些來自非洲、亞洲及加勒比等多樣背景,卻在歷史上未被充分代表的藝術社群,已找到了屬於他們的聲音,並因其對英國藝術景觀的獨特貢獻而漸受認可。 本畫廊的「新大不列顛」展覽,向大家推介這批具獨特貢獻藝術家的其中兩位。他們擁有完全迥異的背景與職業生涯,卻同樣融合了各種「家」的文化元素,來發展及孕育出完全屬於他們自己的藝術聲音。 在本畫廊首度登場的英國-巴巴多斯藝術家Dawn Beckles是一位自學成才的混合媒體藝術家,她在其對經典靜物和肖像繪畫的當代詮釋中,結合了繪畫、拼貼及絲網印刷技術。Dawn的調色盤以鮮艷亮麗為標誌,其中經常包含一些強烈的桃紅色,頌揚在她家鄉巴巴多斯發現的物品與充滿異國情調的植物,以探討物品與物主的關係。 英籍香港水墨藝術家李漢雄探索「神聖」這概念,並在日益世俗的消費社會中尋求意義。 他的作品借鉴亞洲與西方宗教、藝術史和文化等元素為參照贴,並通常以傳統中國宣紙水墨畫為選定的創作媒介,來作為與自身家鄉文化的一個連接點。 第一眼看去,DawnBeckles與李漢雄的作品有少許視覺聯繫。進一步探索他們各自的人生履歷及其作品的意象,可發現「新大不列顛」的部分新興聲音和靈感。

免費

靈 — 象

WURE AREA 九龍灣 宏照道11號 寶隆中心B座, 觀塘

我—他者,痛苦—快樂,空—有,表象—本體,純粹—意向,萬物在我們看來都凝固著一種對立衝突的狀態,各自存在於彼岸。 我無法真正得知他人,無法得知世界的本體,就如我們從來只是看見太陽的光而看不見太陽。靈如是我(主體),如是本相; 象如是表象,如是虛幻,二元對立實質是一體兩面。 「世界作為我的表象」—— 叔本華 讓我剎那感應,窩藏在識海深處的種子,它順著記憶的海溯游而上,去回應心底的望見。 現實的模樣,我試著拼湊所現的「象」。 人與人的相近是瞬逝,甚至是微不可求,透過象我們是否可以窺探靈的「形狀」,讓我們似乎可以靠近一點? ✨開幕 | 十月三十日 下午五時 >十月二十八日 至 十一月十三日 星期五、六、日、一、二(下午一時 至 晚上六時) 場地夥伴 @wurearea Presented by @sonder_exhibition_2022

免費

⽯家豪:雜碎 2008 – 2022

JPS畫廊 中環皇后大道中15號置地廣場, 中西區

香港 JPS 畫廊隆重呈獻⽯家豪的個⼈展覽「⽯家豪:雜碎 2008 - 2022」,這是⽯家豪與 JPS 畫廊合作的⾸個香港個展。⽯家豪以細膩的⼯筆技藝⾒稱,將當代⽂化糅合中國傳統藝術,使他成為香港其中⼀位最具影響⼒的藝術家。「⽯家豪:雜碎 2008 - 2022」匯集藝術家在 2008 年⾄ 2022 年間的作品,展示這段時期不同的繪畫風格。 「雜碎」是⼀道美式的中國菜,將⾁、蛋和蔬菜等材料配以醬汁翻炒⽽成。豐富的食材正正體現了是次展覽的中⼼主題,刻畫⽯家豪在過去⼗四年藝術⽣涯所經歷的不同階段和重要時刻。他從1992年開始學習中國⼯筆畫,把這種傳統的細緻技術結合當代的⼈物題材⽽嶄露頭⾓。⾃2008年開始,他嘗試擴展創作媒介,從鉛筆及⽊顏⾊素描,到數碼打印的拼貼、油彩及壓克⼒於畫布,開拓多融合⼤眾⽂化的題材。新系列保留他的獨有風格,以細膩的筆觸及幽默的⼿法描繪當代的⼈物和場景,⼀同⾒證香港的時代變遷。 《四季》系列源⾃⽯家豪的⼯筆畫創作,他把⼯筆墨線染⾊風格,發展成⽊顏⾊的無酸紙板作品。在《四季女⼈》(2015)和《四季男⼈》(2022)兩幅畫作,藝術家根據不同季節為相同外貌和⾝軀的畫中⼈物配上各種服裝、髮型和配飾,展示不論男女都以外在打扮來定義⾃⼰的性別。 《更衣紙偶》(著衫公仔)系列結合懷舊玩具和流⾏⽂化偶像。以懷舊紙偶⼿法重塑《秋天的童話》的船頭尺、《上海灘》的許⽂强和《花樣年華》的蘇麗珍等經典⾓⾊,讓觀眾重拾昔⽇電影的難忘場景。除了熟悉的香港⽂化,《雜錦卡式帶》系列是他少年時代沉迷流⾏⾳樂的回憶。 Billy Joel 的 《Uptown Girl》 和 Cyndi Lauper 的 《Girls Just Want […]

免費

佐野凜由輔:ZOOOOOOOM / 積存的色彩

海港城・美術館 香港九龍尖沙咀廣東道5號海港城 海洋中心, 油尖旺

WAY by Way of Difference為日本藝術家佐野凜由輔舉辦他的首次香港個人展覽。在場將展出 13 幅佐野的全新作品,全部圍繞他的獨創視角語言 ZOOM 而創作。 現居於東京的佐野凜由輔,近年憑 ZOOM 在當地藝術圈中嶄露頭角。ZOOM的內涵層次豐富,融合了具象與抽象、速寫與繪畫、留白與顏料厚塗。通過 ZOOM,佐野描繪出一個爆棚的世界,呈現箇中的張力,並嘗試為此提供耐人尋味的詮釋。 「無論是近看抑或遠觀我的作品,聚焦於畫布的任何一個角落,你都能感受到我在繪畫時毫不鬆懈。我認為ZOOM這個概念能夠傳神地總結我的所有創作。」 – 佐野凜由輔 在佐野筆下,大部分是巨型畫作,將所描繪的主體加倍放大。畫面上盡是交錯的圖像,或是堆疊的色彩及筆觸,種種交織出半抽象的視覺。 佐野的繪畫手法,正好呼應我們所身處的時代 – 一個資訊爆炸的世代。他想藉此重新詮釋那些密集地映入我們腦際的層層意象。每一次聚焦(zoom),我們都可深入佐野的創作主體,微觀箇中細部 – 他的喜惡、觸動他的事物、在他回憶裡的印記。他透過各種渠道擷取靈感,比如流行文化、周遭的圖像標記、每天的不期而遇。宏觀來看,佐野透過抽象的手法呈現出一些大眾熟悉的意象,只是意涵隱晦,歡迎觀者各自解讀。 對佐野而言,所有作品都是他最真誠及率性之作,是他正視內在自我的記錄,是把一度私密的自言自語呼喊出來,也是他所堅信的生活宣言。 佐野是一位自學成才的藝術家,在負笈紐約鑽研藝術之前,曾修讀時裝設計。出道數年,他已贏得時尚及潮流品牌的青睞。曾經邀請他合作的單位,包括炙手可熱的流行樂隊King Gnu、時裝品牌MOUSSY、手錶品牌IWC等。他還為日本演員綾野剛所出版的書籍繪畫了封面肖像。 是次《ZOOOOOOOM : 積存的色彩》,是佐野出道以來第七個圍繞ZOOM的展覽。

免費

閆平:靜默中的奔放

MASSIMODECARLO畫廊 中環畢打街12號畢打行, 中西區

MASSIMODECARLO畫廊榮幸地宣布將於2022年10月27日在香港空間推出閆平的最新個展《靜默中的奔放》,這也是藝術家在MDC畫廊的首次個展。閆平1956年出生於中國山東濟南,1983年畢業於山東藝術學院美術系,同年留校任教,1991年中央美術學院進修班畢業,並於2003年任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繪畫系教授。 作為中國最具影響力的女畫家之一,閆平的藝術生涯有著深厚的時代意義,她經歷了中國社會發展進程中特殊時期的歲月,以及上世紀70年代初下鄉插隊所經歷的清苦的生活。獨特之處在於,閆平一直以樂觀而豁達的心態面對苦難和哀傷的歲月。這種灑脫的狀態無疑貫穿於她在各個階段的系列創作中,並成為作品中隱含著的一個龐大主題。 閆平的創作靈感源自於個人的生活體驗及對中國社會生活的觀察。從1991年開始創作的《母與子》系列,她以一種樸素而單純的視野展現了自己作為女性藝術家身份的思考,並逐漸開始形成一種獨特的個人風格,在中國藝術界引起了很大的關注;再到1995年開始的《小戲班》系列,這是她根據早年在農村生活的印象,對地方戲曲和雜技演員的觀察。在那個時代,面對著不斷湧入中國的各種西方藝術語言和運動,閆平在內心賦予情感關注的同時,也在探尋作為中國藝術家對本土藝術語言的追溯。此外,閆平也創作了大量的花卉靜物系列作品。 此次的展覽作品《心裡的翅膀》是閆平的最近新作,“深夏又到了小城的工作室看到院子裡滿目的花開,那一刻耳朵有一種萬物融在一起的轟鳴聲消失在了天邊。靜悄悄的世界,眼中只有花開的驚奇,耳朵聽到了枝蔓的伸展,瀰漫整個上空的花香讓我只能想著畫畫的事情,什麼俄烏局勢,新冠疫情,核酸檢測都遠遠的消退了。滿園子花的枝蔓都相互較量著向上升騰,而因為披掛著葉子和枝梢上的花朵,使那些枝蔓微微彎下,猶如我心中隱形的翅膀。 ”這種狀態下的創作感受,與她創作於2014年的《蝴蝶是自由的》形成有趣的對比,這是一幅自畫像,藝術家以破蛹而出的蝴蝶作為自我像徵,描繪過去生活中因追求自由而做出的選擇各種不自由的生活方式。 閆平的創作過程多數會藉用模特,這是她習慣的繪畫方式,同時她對這些模特動態的觀察和捕捉也直接影響到作品主題。創作於2016年的《在希臘的畫室裡》就描繪了疫情前她帶著學生遊學希臘時在租借的工作室寫生的場景,畫面中當地模特獨特的氣息,讓她產生了不一樣的創作靈感:“那天來的模特有紋身並且紋在了女性特徵的部位,讓我感到了情色,想著畢加索的因那些情人們而發生的那些好作品,想著弗里達·卡羅一生的病疼和愛情所帶來的那些令人難忘的自畫像,還有我身邊年輕的孩子們的興奮,有聲有色。我也常常觀察這些兩性的美好並試圖在其中發現創作的源泉。 ”與此同時呼應著的還有創作於2018年的《走,我們到哪裡去》,模特在室內如鳥兒般飛翔的姿態雖處於畫布的右側,但卻成為了整個畫面的中心,並引導著觀者從這些人物向四周的空間展開看畫。 在雙聯畫《牽馬的少年》和《在那高山頂上》等多幅作品中,閆平使用了很多重墨色的線條,這些肆無忌憚的筆觸所形成的跳躍和飄逸,傳遞著中國書法的氣息。同時它們也有著誇張的空間佈局,人物和空間似乎被扭曲成夢境,洋溢著超現實的想像。 這次展覽中,四件花卉作品將整個展覽的基調定格在一種生機和喜悅之中,鮮明的筆觸,短促和綿長交錯相織。明朗的色彩,寶石藍和粉紅的纏繞,充滿了希望、自由和奔放的氣息。閆平這麼描述:“每一次畫花都是一次心靈的洗滌。過去的多年裡,當我不快樂或心感疲累,我都去買一大抱花送給我自己,暫時隔絕與外界的聯繫與花兒同處,在它們那裡感受歲月的秘密而倍感安全。 ”

免費

小是美麗

獅語畫廊 天后屈臣道8號海景大廈C座1203 香港獅語画廊, 灣仔

當我們靜下來關注小細節、小作品,我們發現事物的美麗和生命自有的內涵,它不會因為小而喪失魅力。 《小是美麗》展覽包括了繪畫、雕塑、攝影等多種藝術形態,通過香港獅語畫廊的窗口給觀眾呈現一個精致而美麗的小世界。 藝術家:李易紋、馬克斯•赫克爾、吳曦煌、張寧。 李易紋 (1982年出生於中國河南) 李易紋在這些作品去掉敘事性和文學性,一旦有了敘事,繪畫就淪為故事的插圖。李易紋希望通過他的作品打開觀者的知覺和感知系統,面對一幅能體會的畫。 馬克斯 ∙ 赫克爾 (1987年出生於德國海德堡) 馬克斯一直追求能使世人停下來的一條線。他作畫的方式急促而帶勁、整體有排山倒海之勢。可是就在當中,有這麼一條線、一捺筆、一個姿態,令時間突然靜止。他透過組合和拆解、加上色塊和放大細部,對維度和圖案進行不同實驗性嘗試。 吳曦煌 (1981年出生於中國福建) 吳曦煌特別關注人與人的交流所衍生的非傳統視覺語言,呈現出了不少有意思的現象。通過是次展出的作品探索事物背後的真實,值得我們探討。 張寧 (1983年出生於中國山東) 透過張寧的雕塑作品,觀者可以小見大,探知空間和敘事的多樣表達。

免費

野蠻生長:她們的敘事

SENS Gallery 黃竹坑 Landmark South SENS Gallery, 南區

繼 9 月隆重開幕,SENS Gallery 榮幸宣佈,將於 2022 年 10 月 27 日至 11 月 19日期間推出全新展覽《野蠻生長:她們的敘事》“Narratives in Blossoming Vigor”。是次展覽為 SENS Gallery的首次群展,展出五位國際女性藝術家的 24件作品,當中包括韓瀟依(Jess Xiaoyi Han)、Kora Moya-Rojo、Natalia Juncadella、Sally Jerome 及 Sara Bonache。 這次的《野蠻生長:她們的敘事》群展展現了女性藝術家們的內在自我與外在世界、生命、自然之間縷縷關聯的探索,她們通過繪畫來講述其對於自身身份及處境的認知和思考。韓瀟依(Jess Xiaoyi […]

免費

邁克·凱利:次諧波橘色深淵

豪瑟沃斯畫廊 中環皇后大道中80號, 中西區

邁克·凱利(Mike Kelley)是公認當代最有抱負、最具影響力的藝術家之一。他從多樣的高低端文化中汲取靈感,挖掘日常生活中平凡的事物,以此質疑和拆解西方對於當代藝術和文化的固有概念。 2022年10月27日,豪瑟沃斯香港將隆重呈獻這位已故洛杉磯藝術家於大中華區的首場個展「邁克·凱利:次諧波橘色深淵」(Subharmonic Tangerine Abyss)。展覽將與邁克·凱利藝術基金會(Mike Kelley Foundation for the Arts)合作舉辦,重點呈現凱利生涯後期的重要創作——「坎多」系列(Kandors),以及藝術家於2007年在德國雅布隆卡畫廊(Jablonka Gallery)的展覽「坎多」裡,首次展示的三類風格各異的影像作品——水晶生長記錄影片、動畫,以及瓶子投影。 凱利最早於1999年開始創作「坎多」系列,當時他正在為德國波恩藝術博物館(Kunstmuseum Bonn)一場著眼於刻畫“曾經的新媒體”的展覽作準備,回顧一些過往人們對未來的理想圖景。而為了回應這個主題,凱利選擇了虛構城市「坎多」:英雄漫畫《超人》裡主角的故鄉。根據漫畫,超人在嬰兒時期就被送到地球,以逃離即將毀滅的家鄉氪星(Krypton)。儘管留在地球上,他將面對的是流亡、孤獨與鄉愁,他仍決定以自己的超能力保護並拯救這顆他暫居的星球。隨後,他發現坎多尚存,不過是以微型的形式:氪星在被幾近毀滅之前,被大反派布萊尼亞克(Brainiac)奪走、縮小成玩具大小,置於一個玻璃瓶中。超人最終從反派手中奪回坎多,將其保存在他的“孤獨堡壘”(Fortress of Solitude)裡,並註入氪星氣體以維持坎多居民的生命。凱利曾解釋道,坎多對於超人而言是“不斷提醒著他無法擺脫的過去,以及自身與現居星球之間疏離關係”的一道隱喻。 在進行創作資料蒐集時,凱利發現坎多在漫畫裡並沒有一致、標準化的描寫——凱利對這一小的勘漏極為著迷。 “要重現坎多是不可能的”,他在談到該創作時寫道,“只能將各種不完整、不一致的城市縮影隨機地合併成一個複合版本”。這些相互矛盾的漫畫插圖讓藝術家受到了挑戰,激發他進一步探索空間記憶的充滿縫隙的特質。“我給自己設下的問題,是將漫畫里二維的圖像轉化為三維的雕塑,”凱利解釋道,“考慮到觀眾將從四周觀看作品,我希望它們能具有雕塑般的複雜性,同時保持著漫畫的平面感。 ” 坎多是凱利的靈感來源,他為此進行了長達12年的創作與沈思,聚焦於文化記憶、烏托邦主義的危害、鄉愁之苦等主題。這些視覺效果華麗、製作技術精湛的雕塑,常伴隨著影像與大型裝置,一併重塑了美國流行漫畫的形象與神話,反映了現代科技進步內在的孤獨感。 從畫廊上層展廳步入展覽,觀眾將在昏暗的畫廊空間裡觀看到一件大型視頻投影,以及一系列微光閃閃的玻璃狀雕塑。投影描繪了作品《瓶子4號》(Bottle 4)內部旋轉的神秘燈光效果,以及凱利創作的異世感的配樂。繼續往前,觀眾將看到許多微縮坎多城市模型,一道道散射的光芒營造出令人眼花繚亂的壯觀景象。城市矗立於底座上,光線從底下散發,高聳的建築天際線縈繞在綠、藍、紅、黑、白所交織的色調中。 遠處,作品《糖果泡沫海豚傳送門的鬱鬱寡歡》(The Lugubrious Pastel Joys of the Candy-Froth Dolphin Portal)播放著一段縮時影片,記錄下水晶在圓罐中生長的過程——一個美國經典的兒童科學實驗。這系列影片中可見許多日常的家用玻璃器皿,配上凱利創作的“新世紀” […]

免費

尋找足印 ∙ 莫內

西九文化區文化廣場 尖沙咀柯士甸道西88號西九文化廣場, 油尖旺

尋找足印.莫內沉浸體驗展將於2022 年 10 月 27 日至 2023 年 1 月 15 日在香港首度登場。 這項藝術盛事由世界知名的比利時創意工作室 Dirty Monitor 和香港的ChillHoYeah 攜手帶到香港,屆時將特別在西九文化區文化廣場搭建一個大型體驗館,打造這場非凡體驗。感謝主要贊助中渝置地控股有限公司、場地夥伴西九文化區管理局及其他單位的慷慨支持,為香港觀眾帶來世界級的藝術體驗。 尋找足印.莫內沉浸體驗展將為香港觀眾帶來一場前所未有的感官體驗,通過精彩的360度燈光和原創音樂設計體驗,讓約200幅印象派大師克勞德.莫內的畫作跳出畫框,令觀眾在36分鐘的光影盛宴中彷如置身莫內的世界之中。體驗展內外更設有莫內經典畫作的自拍打卡位,為西九文化區文化廣場這個全新活動空間首次舉辦的活動增加亮點。觀眾更可透過專用VR眼鏡進入莫內位於吉維尼的故居,來一趟刺激的虛擬實境之旅。 莫內是一位多產的藝術家,作品逾 2,000 幅油畫、素描、繪畫和粉彩。印象派運動名稱的由來,就是從莫內的其中一幅油畫標題「印象.日出」中的「印象」 一詞而來。 尋找足印.莫內把上世紀極具詩意的作品與未來科技連結,誠邀觀眾一起從香港出發,跟隨藝術大師莫內的足跡,以他的角度去看到威尼斯、倫敦或諾曼底的海岸,感受光影的變化。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Bv9rc-UZGA&t=1s  

$238 – $288

疫情 • 憶情 Our Lenses under Covid

Shout Art Hub & Gallery 銅鑼灣軒尼詩道500號希慎廣場1樓, 中西區

本地 IG 攝影師 Justin Wong,  Natalie Lau, Mathew Lai 將於 10 月 26 日至 11 月 15 日於 SHOUT Art Hub and Gallery IFC分店舉辦攝影展 – 「疫情 • 憶情 Our Lenses […]

免費

「海濱共融」藝術體驗

不同地點

海濱共享空間 (Harbourfront Shared Space, HSS) 一直希望打破傳統的公共空間管理模式,透過市民、本地的文創業者和社會不同界別持份者的參與,讓創意及文化創造更親民多元的海濱。由 10 月 23 日至 11 月 27 日起一連五個周末,collab@VictoriaHarbour「共融海濱」藝術體驗活動將於四個海濱共享空間場地舉行,包括堅尼地城卑路乍灣海濱長廊、灣仔 HarbourChill 海濱休閒站、銅鑼灣「活力避風塘主題區」及荃灣海濱長廊。活動將由「聖雅各福群會 藝想」、「香港傷健協會」、「香港展能藝術會」、「藝術到家」等多個機構和本地藝術家合作,一起進行跨世代、跨種族和跨界限的 crossover 表演,合力為海濱帶來連場精彩活動。 堅尼地城卑路乍灣海濱長廊 ——「我們的星空」展覽 Our Starry Sky Exhibition + 親子陶藝班 Ceramic Workshop @HSS […]

免費

延斯·梵歌:靈韻

貝浩登 尖沙咀梳士巴利道18號K11 ATELIER Victoria Dockside, 油尖旺

貝浩登(香港)榮幸呈獻瑞典藝術家延斯‧梵歌(Jens Fänge)自2017年起在香港空間舉辦的第二次個人展覽。是次展出的一系列新畫作將化身成畫廊內接近真人尺幅的場景之元素。 1935年,德國思想家、哲學家華特・班雅明在〈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一文中,提到藝術「靈光」的漸褪,指出複製圖像失卻了原作擁有的獨特時空情境。在貝浩登 (香港) 最新的個展中,梵歌借班雅明的「靈光」概念為題,以此哲學難題挑戰觀者,並作出詰問:若沒有特定的「時間」和「空間」作基礎,到底「當下」意指何物?梵歌將不同的媒介及圖像類型拼湊成複雜的拼貼及集合藝術作品,產生超越時態及紛繁的視角,當中又呈現了怎麼樣的「靈光」? 梵歌常以超現實的構圖探索人類與建築物之間的關係,並在當中隱藏大量對他的創作帶來過影響的藝術史彩蛋,譬如意大利形而上學畫派代表喬治・德・基里訶畫中陰暗的拱門建築;波蘭裝飾派畫家塔瑪拉・德・藍碧嘉冷色調的肖像畫;法國立體主義畫家、雕塑家喬治・布拉克那些琢面的物體形態;還有俄羅斯畫家、美學理論家瓦西里・康丁斯基那些色彩斑斕、縱橫交錯的形狀等。然而,梵歌甚少將前人的創作元素明顯地包含於畫作中,他更傾向經由個人消化後,以模糊和普遍的印象去表現關於藝術史的比喻——例如人物所穿的針織衣上之幾何抽象圖案、在日常居所的牆壁上出現之文藝復興風格嬰兒基督畫作。不同的風格和流派,經梵歌靈巧的繪畫元素和「畫中有畫」、「框中有框」的手法,得以好好地碰撞與交會,並且無處不在地隱現於其作品中。眾裡尋物、挖掘彩蛋的遊戲雖可能將觀者領進文化經典現實中的死胡同,卻也同時帶觀者進入更深層次的敘事思維裡,放下既有認知去觀察,說不定能在梵歌拼貼世界中的人物間找到個像自己認識的人。 另一刻意叫人摸不著頭腦之處,在於梵歌把作品中「主體與客體」、「物象與背景」之間的界限變得模糊。儘管人們或會期望藝術家畫中的建築物及其構成的環境和空間,可為畫面構圖提供較堅實的結構,但實際上梵歌卻喜以矛盾的形式將之呈現人前:像畫作中的彩繪牆壁,會消融在一片墨水和油彩之中;牆壁間角落的縫隙及門框之上,擺放著拼貼在卡片或銅板上的微型繪畫,空間深度的錯視效果因而被抵銷。梵歌偶爾還會通過將室內外的場景置於同一畫面,例如在狹窄的房間內畫一棵樹或建築物外觀等,以增強其對比感。 與此同時,梵歌創作的人物總是被突兀地置入畫中。人物不時以被截肢和壓平的形態出現、或被簡化成僅餘頭顱在飄浮,或身體只有局部被上色。這些被裁切的人物,更像是入侵者多於居住者,時以幽靈的姿態盤旋於樓梯間和房間裡,或於密集及抽象的圖案背景中,突然設下對比強烈的留白。相反,在背景色彩較簡樸的作品中,人物又會忽爾展露一節上了色的手臂或髮簇,但其餘身體部位卻消散在空白的牆壁或地板之中。 有些作品又善用不相稱的比例,營造人物與場景的疏離感,透過縮小房間或建築物外牆,使人物的雙腿被懸吊於空間的邊緣之上,模擬出走在人造背景前的特殊視覺效果。更令人不自在的是,有時候建築元素會被疊加到人物身上,例如在某些作品中,畫中人的眼睛被小型的壁龕或地下室台階的圖像所遮蔽,因而變得詭異。 縱觀梵歌超現實風格作品中眾多重疊的元素,觀者或無法輕易解析當中陳設的擺放位置及其之間的關聯。到底那雙被壁龕遮蓋的眼睛,是否暗示甚麼藏在人物腦海中的秘密?到底那個擁抱空白剪紙的人,内心是否有所渴求或感到失落?到底那黏在某女子巨形頭顱背後被倒置的男人,是否只屬女方虛構的想像? 模棱兩可的狀態,源於梵歌充滿自由聯想空間的創作方式。他會在其位於斯德哥爾摩的工作室中,把各種繪上背景的木版、材料和裁切出的圖樣陳列在地板上,並為各式各樣天馬行空的構圖配置進行實驗,以激發比預先構想好的畫面所蘊藏更強大的創造力及玩味。不規則的形狀可供梵歌拼湊及畫成一張臉;人形的剪裁圖樣可被旋轉或調換位置,以展現人物或平靜、或奮進的狀態。梵歌的創作過程涉及連場「運轉」與「變形」,當中無限的活力亦被烙印在作品的縮影裡。這些作品不受概念或敘事形式所限制,盡是錯綜複雜的聯想或狂想,容許觀者根據各自的想法,自由地解讀或投射出當中的敘事邏輯,甚至連藝術家本人也無定論,每一張作品都是一個謎團,畫中各種意識和潛意識之間的離異,不禁讓人聯想到美國心理學家凱利・布爾克利對「夢裡具自主意識的他者」的描述。 梵歌的作品之間最明顯的連貫性就是反覆出現的題材。一個配上米白色房門和瓷磚牆的房間,以各種配色、規模及人物的配搭反覆出現在不同的畫作中;外貌幾乎一樣的人物和動物在幾個不同的場景中出沒。更根本地說,人物以各種形式存在於不同場景中:一群出現在此作的朋友,於彼作則被置於一小型「畫中畫」裡,也許暗示著這是由一位在畫外的攝影師所捕捉的瞬間。此重複性製造了時空的立足點,指引觀眾將視覺元素組織成一個半連貫的歷史,人物們在當中或曾到訪某地、留下回憶、翻新居所等。然而,這只是一段由有意識的推理和潛意識的本能編織而來、無法定案及不可考的歷史。 作品的場景透過是次展覽空間中的壁畫及地毯延展至畫面以外,而牆上的海報則是由藝術家從工作室拍攝的建築物外觀照片轉化而成,經數碼修圖後,窗戶被塗黑,看來像極畫中房子的窗格。觀者就像是被邀請進入由梵歌精心設計的神秘場景,置身於一齣即將展開的戲劇般。若說梵歌的作品別具靈光,相信當中的審美體驗並非由物質性所構成,而是透過許多反覆無常的邏輯及如夢似幻間窺視的事物所建構而來,這種「美」即使近在觀者眼前,卻難以捉得住、猜得透。

免費

Master and Apprentice

Sansiao Gallery 香港中環雲咸街19-27號威信大廈, 中西區

Sansiao Gallery與客席策展人潘臻攜手呈獻《Master and Apprentice》展覽,展出Sansiao Gallery畫廊精選藏品中,出生於香港的美國華裔攝影師曾廣智,和美國攝影師Christopher Makos的作品,以及香港視覺藝術家葉曉燕的新作。 以師徒關係論來說,Master「師父」代表已公認的,事物是肯定的、安全的和確定的。Apprentice「徒弟」象徵著革命,事物是不肯定的,多變的,不確定的。然而,不確定性會導致變化及創新。師父能為徒弟提供經驗和知識,而徒弟創造出新的實驗和新的想法。  在19世紀初當攝影發明之後,許多人認為繪畫已經沒有存在的意義。但是從現代藝術到當今發展,繪畫在哲學和美學上都發生了巨大的蛻變。攝影新技術激發了傳統繪畫藝術形式的創新和變革,繪畫和攝影自此並肩蓬勃發展。這不是徒弟必須取代師父,而是共同進步。這發展顯示了一種更迷人的師徒關係的概念,繼承了師父的知識和經驗,結合了學徒的創新和變化,演變成全新的面貌。

免費

Antonio Biagiotti:意式光影

KC100藝術空間 葵涌葵昌路100號, 葵青

Antonio 使用黑房沖曬技術來捕捉迷人、神奇的時刻,創造出經典、莊嚴、恐懼和現代的圖像。 光、空間、宗教和符號總是巧妙地組合在 Antonio 的圖像中,無論它們是隨意還是精心策劃的。 意式大教堂是意大利藝術及建築的重要部分,典雅堂皇,為當地宗教文化的象徵,亦是很多藝術家的靈感來源,包括意大利攝影師 Antonio Biagiotti。他採用傳統黑房沖曬技術,對每個細節一絲不苟,作品呈現強烈的光暗對比及光影層次。Antonio 可算是沉浸式體驗藝術的始創者。他的黑白照片充滿藝術美感,攝人心魄,令觀眾彷彿置身現場。 「我的意大利」文化節活動之一。

免費

Hot Concrete: LA to HK

K11 MUSEA 尖沙咀梳士巴利道18號, 油尖旺

K11 MUSEA 及香港WOAW Gallery 隆重呈獻全港首個囊括眾多駐洛杉磯藝術家傑作的大型藝術 Pop-up「Hot Concrete: LA to HK」。 Pop-up 由瑞銀集團、 H.Moser & Cie 與Ruinart 全力贊助支持, 洛杉磯 Sow & Tailor 畫廊策劃, Ouyang Art Consulting 協辦, 將於 10月21日至11月13日舉行。30位藝術家共超過55件藝術作品將雲集K11 MUSEA。作為香港文化矽谷, K11 […]

免費

回音電話亭

Yrellag Gallery 中環太子臺13A號, 中西區

Yrellag Gallery 欣然呈獻《回音電話亭》,本次展覽是由兩位本地藝術家 Calis Leung 和 Esther Wong 組成的雙人展覽。將於 10 月 21 日在 Yrellag 畫廊開幕, 這次的展覽,藝術家們分享了內在意識對社會的經驗,並創造了自己的表現形式,通過陶瓷和繪畫來回應內心關注的事。藝術家們以電話亭作比喻,喻意在陝小的空間凝望外部世界,給自己的內心打一通電話, 靜聽他的回音。 梁程萬(Calis Leung)透過製陶的火和現成物中未知物料之間産生的化學反應,回應 她對戰爭的觸動。戰爭似乎遙遠,但對梁來說是環繞她童年的床邊故事,只因 她的父親是個曾經歷戰爭的人。 黃俊欣(Esther Wong)以木顏色及水彩作為創作媒介,訴說人與社會的內在關係, 時而緊密,時而抽離。面對千變萬化的世代,黃認為少了一些空間和時間去理解 自身的感受,這是她的抒發,或許也是你與你的狀態。

免費

香港國際攝影節 2022

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 (JCCAC) 石硤尾白田街30號, 深水埗

香港國際攝影節將於本月回歸,為大家帶來主要展覽「影於外:香港電影的光景照像」、第四屆衛星展覽和週末市集。 今年衛星展覽包攬六個展覽,繼續嘗試在城中的日常空間及藝術空間,為不同年齡和背景的觀眾創造新的攝影體驗。在攝影節中段,我們將舉行週末市集,展示來自十八家本地參展商和四個海外合作夥伴的一系列創意作品和產品,同時舉辦分享圈、討論會、小誌製作體驗等多個公共項目。 「影於外:香港電影的光景照像」 這不是一個電影劇照展,或是非一般意義的劇照展。 香港國際攝影節二〇二二主要展覽「影於外:香港電影的光景照像」匯集了十二位影像創作者,當中多位以導演、美術指導、電影攝影師、劇照師、服裝和佈景設計師和雜誌記者的身份,塑造了香港電影的面貌。他們使用的攝影方式,產生了多樣化的視覺構想,反映了不同的手段和意圖。 參展的影像創作者包括製片廠劇照師方浩源;《電影雙周刊》創辦人之一盧玉瑩和攝記黃志明;多棲藝術家夏永康、杜可風、葉錦添、文念中;劇照師木星、岡崎裕武以及年輕一代的代表小雲、李詩卉和楊應琪。 作為一種敘事媒介,脫離電影領域的影像呈現出自己的生命和方向,獲得新意義,並引發對行業、從業員以及其創造和運作的環境之質疑和反思。它們迴異非常,但在此聚首一堂,對呈現「現實」的主要銀幕敘事,提出了溫和而堅定的異議。 展覽公眾活動繁多,由展覽顧問羅玉華博士主持的開幕講座;由夏永康主持的即興電影創作工作坊;週末導賞團(英、粵、華語),以及於與Kubrick 在其油麻地書店共同策劃的 Bookshelf。 衛星展覽 衛星展覽計劃誕生於二〇一八年。最初的起點,在於如何回應展覽空間匱乏的處境,攝影節邀請創作者同行,一同開拓以日常空間作為攝影展示的想像。及至近年,我們重視培育本地創作力量,透過舉辦定期小組作品討論會、展覽設計及製作諮詢,協助年輕影像創作者深化作品。 通過「二〇二二年衛星展覽」的公開徵集,我們選出六個攝影計劃,展示有關香港過去和現在的獨特視角,包括父子之間的跨代對話;護士學生於疫症蔓延時的觀察感受;移民海外的第二代,利用於新界東北被遷拆村落裡,於頹垣敗瓦中所尋得之物,延續家與土地的想像。展場一如既往的多元——無論是北角的舊式商場、灣仔後巷的小店、西貢和油麻地的書店,還是上環的獨立藝術空間,讓觀眾漫步於各個社區,透過衛星展覽,發掘香港的不同面向。 週末市集 週末市集旨在促進對話,讓影像創作社群萌芽中的努力得以被看見。十八個本地企業、手作人、藝術家和出版商將展示一系列的創意作品和產品,包括相機設備和用品、攝影書、獨立出版刊物、印刷品、配飾及各式獨特物品。 四個海外機構亦獲邀成為合作夥伴展示當地的精選作品,並就印刷媒介及其生產和生態作經驗分享。他們分別為︰印尼攝影書藝廊和獨立出版商Gueari Galeri、台灣藝術家書籍研究所及檔案庫 PAPER MATTER、「新加坡藝術書展」組織者 Thing Books,以及來自越南,由攝影師主導的藝術空間及出版商 Matca。 在主要展覽旁的云云本地攤位當中,你可找到由ZINE COOP主持的小誌「街站」,利用現場提供的工具和材料,即場創作屬於自己的刊物。L2 平台設有海外合作夥伴策劃的攤位,同時亦有一個閱讀空間,讓所有參觀者能自由舒適地閱讀與交流。整個週末, L7 活動室以及攝影節的會址將成為講座和討論會舉行的主要場地,讓香港及海外的攝影書創作者、實驗印刷商、獨立出版商、書展組織者、研究者/檔案管理者和藝術團體,於公眾活動上分享他們的經驗與知識。

Haruku Yamakawa: SUPER SUPER MARKET 2022

13a 新街美術館 上環新街13A號, 中西區

超級市場 —— 這個地方可能是最我們日常生活中最常到訪的地方,生活所需的大小物品也能在這場所找到。每次踏入超市你會以最快速度找到自己所需的物品然後快步走到收銀處結帳,還是慢慢的行逛享受超市的貨架上琳瑯滿目的貨品帶給你既熟悉又有新鮮的感覺?又會否有時突然覺得它可能是我們的心靈綠洲?或者你會問超市還能有什麼新鮮感?更莫説是看似偉大的心理形容詞心靈綠洲。 的而且確真的有人非常享受逛超市的時光,時間回遡到2020年初的世界,各地也嵌入了對疫症的恐慌,地球上的每個角落每日輪流地宣佈封城令,導致連生活最基本外出到超市購買食物的機會也變得非常奢侈。此時此刻,本來生活的最基本需要在這個時候又是否真的能形容是最基本呢?那份既沉悶又不安的心情被四塊厚厚的水泥牆困著無處宣泄,變相一星期一次外出到超市購物就成了唯一的樂趣。漸漸的在行超市時留意都不同的人和事,豐富了當時郁悶的心情。超級市場和心靈綠洲這兩個離天萬丈的詞語大概就是在這時扣上了關係。 畫風童趣搞怪的藝術家 ——— 譯名:山川遙(HARUKA YAMAKAWA)來自日本,她喜歡從生活體驗中獲取創作靈感,作品多以簡潔有力的線條和大膽運色來吸引大眾眼球。畫面上充滿了跳脫的思維和具有作者個人化的創作元素,完全有讓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覺。看似是幼嫩稚氣的畫風配上高彩度顏色對比再加上她筆下既熟悉又帶點異想天開的風格成為了極具自我色彩的特色。除了畫作,陶瓷也是山川遙非常喜愛使用的創作媒介。貫徹作者童心未泯的風格,造型可愛的陶瓷公仔讓我們啟動了那份在心中封存已久的純真。 HARUKA YAMAKAWA的作品運色鮮明豐富,能第一眼就抓住觀眾的眼球。加上以超級市場這個熟悉的場所作為作品主軸正好能令大眾容易產生共鳴。作品以生動有趣的節奏去記錄著超級市場內的人和物。例如作者以可愛的造型用陶瓷作為媒介重現在超市常見到的家庭裝牛奶,甚至在這花花世界的超市零食部,我們雙手已抱著一大堆可口的小吃,但還是擋不住當下對零食的渴求,立即就要解放舌頭上的味蕾吃下香甜的奶油。雖然受了傷沒辨用腳去行超市,但有最好的朋友用手推車推著一起逛真的非常溫暖。

免費

我的意大利

不同地點

意大利駐香港總領事館和意大利駐港文化處合辦第四屆「我的意大利」文化節。這項年度盛事將於今年10月20日至12月31日期間在香港舉行,旨在透過一連串計劃及活動,推廣意大利文化、語言、藝術與生活模式。文化節得以展開,有賴與香港及澳門意大利商會的特別合作,以及不同公私營組織的全力支持,包括:意大利商務專員公署、但丁協會、意大利婦女協會、意大利圖書館、意大利廚藝學院、阿爾巴騎士團及多間香港知名大學、協會及私人公司。 2022年度的「我的意大利」呼應「中國意大利文化和旅遊年」,活動精彩迭出。文化節期間有超過四十個節目,涵蓋範疇廣泛,包括:電影、藝術、音樂、語言、書籍、設計、飲食、時尚潮流等。而為文化節揭開序幕的便是為期四天的限定博覽會《寫意生活》(10月20日至10月23日)。該展覽由香港及澳門意大利商會主辦,致力推廣意式生活。重點節目還包括:兩位著名電影大師蓮娜.華穆拉(Lina Wertmüller)及皮耶.保羅.帕索里尼(Pier Paolo Pasolini)的全面電影回顧展;由古典音樂佼佼者張緯晴(Rachel Cheung)和Gian Paolo Peloso表演的晚間音樂會;以及可一嚐阿爾巴白松露等意大利美酒,體驗意大利飲食傳統的饕餮盛宴。通過這些活動,文化節期望推廣跨領域主題,如可持續性,以全力支持羅馬市競逐2030年世界博覽會主辦權。 新上任的意大利駐香港總領事Carmelo Ficarra說:「我很榮幸作為新任意大利駐香港總領事,支持第四屆『我的意大利』文化節。有賴各個意大利和本地的公共及私人機構的支持與協助,以及各個來自不同領域的主辦單位之間無間且緊密的合作,「我的意大利」才得以進行。願各位盡情享受2022年度的意大利文化節,就如我們享受其籌備過程一樣!」 意大利駐港文化處董事Stefano Fossati也就今年一系列文化活動作點評:「歡迎來到一年一度的『我的意大利』文化節,一同享受多姿多彩的意大利文化。有賴多個本地文化組織鼎力支持,今屆文化節再帶來豐富活動。各位不妨親臨體驗。另外,請緊貼我們的網站,留意文化節期間的驚喜節目。」 更多詳情及定期更新會稍後在文化節網站及所有主辦單位的社交網絡平台上公佈。 重點節目如下: ● 適逢皮耶.保羅.帕索里尼(Pier Paolo Pasolini)誕辰一百週年,我們將與香港藝術中心及香港國際電影節協會合辦多個放映會,播放帕索里尼執導的紀錄片和電影作品;於Novalist Art Design畫廊舉行名為《The Other Side of Dolce Vita》的藝術展覽;並在誠品書店(Eslite)推出藏書展覽。帕索里尼被公認為一位在二十世紀舉足輕重的知識分子。 ● 已故著名意大利電影人蓮娜.華穆拉(Lina Wertmüller)是首位獲提名為奧斯卡最佳導演的女性。我們將於香港藝術中心舉辦一場全面的電影回顧展,向華穆拉致敬。 ● 音樂愛好者會在我們精選的古典音樂表演中找到驚喜。它們由享譽國際的小提琴名家Gian […]

Digital Art Fair Xperience 香港 2022

泛海大廈 中環皇后大道中59~65號, 中西區

十月隆重登場:Digital Art Fair Xperience 香港 2022 體驗展 Digital Art Fair 公布在 2022 年 10 月帶來 Xperience 體驗展,屆時佔地 20,000 平方呎、位於中環的場地將會變成 Web 3.0 高科技互動藝術體驗空間,親臨皇后大道中實體展覽的觀眾亦可參與創作 Digital Art Fair 的首個國際性公共藝術裝置。 在一眾夥伴的強力支持下,Digital Art Fair Xperience […]

手提箱裏的盒子

線上

位於西九文化區、亞洲首間全球性當代視覺文化博物館 M+,今天推出「《手提箱裏的盒子》啟發出的創意人生足跡」線上展覽,藉著呈現杜尚的七個人生足跡和相關的小遊戲,邀請網上觀眾探索M+藏品系列中一件極為重要的限量版作品——《來自或出自馬塞爾‧杜尚或蘿斯‧瑟拉薇(手提箱裏的盒子)》(1935–1941/1963–1966)。此作品現於M+開幕展覽之一「博物館之夢」中以前所未見的方式展出,而此線上展覽是既受實物的展出方式 啟發,也與之相輔相成。 生於法國的藝術家馬塞爾‧杜尚(1887—1968)有概念藝術之父的美譽,顛覆了二十世紀的藝術,深遠地影響了西方、亞洲乃至全世界藝術家對創作和展示作品的看法。M+藏品系列中有 101 件由杜尚創作的藝術品與他相關的檔案資料,當中的重點藏品是他稱為 「手提博物館 」的手提箱,內有他以往作品的微型複製品。《手提箱裏的盒子》囊括杜尚的著名作品,並體現其藝術家精神。 是次網上展覽將二十世紀其中一件最具開創性的作品帶入虛擬世界,以「 如何活出創意人生」為題,循著杜尚人生的七個足跡,以巧妙手法解讀和詮釋《手提箱裏的盒子》,讓大家一窺箇中奧秘。每個足跡都附有特別設計的小遊戲,藉此提升觀眾參與的興趣,加深大家對杜尚這些人生足跡的體會。此網上展覽的第二階段將於 2023年春季推出,屆時將提供更多豐富的內容,將杜尚及其作品與 M+藏品系列中其他藝術家的作品聯繫在一起。 是次網上展覽將二十世紀其中一件最具開創性的作品帶入虛擬世界,以「 如何活出創意人生」為題,循著杜尚人生的七個足跡,以巧妙手法解讀和詮釋《手提箱裏的盒子》,讓大家一窺箇中奧秘。每個足跡都附有特別設計的小遊戲,藉此提升觀眾參與的興趣,加深大家對杜尚這些人生足跡的體會。此網上展覽的第二階段將於 2023年春季推出,屆時將提供更多豐富的內容,將杜尚及其作品與 M+藏品系列中其他藝術家的作品聯繫在一起。 為配合 M+在合院展廳展出的開幕展覽「博物館之夢」,M+亦誠邀大眾參加於 2022 年 11 月 2 日(星期三)在 M+及線上舉辦的「M+幕後談:合院展廳」講座,探討這座博物館的不同面向,包括作為建築地標的 M+大樓,以及各個展覽的籌辦過程。在是次講座中,M+副總監及總策展人鄭道鍊、建築設計事務所 KOMPAS 創辦人及「博物館之夢」展覽設計師小室舞,以及 M+教學與詮釋主策展人韋嘉頤將一同討論,探討在策劃「博物館之夢」的過程中,設計及建築如何對展覽的構思發揮關鍵影響,策展人及設計師又如何透過展覽,回應合院展廳這個M+大樓內的獨特空間。

免費

微波國際新媒體藝術節2022

不同地點

微波國際新媒體藝術節將於2022年10月17日至11月13日舉行,繼續第廿六年的創新意念衝擊,活動包括主題展覽、放映會,與及網上對談,以多角度呈現媒體藝術天馬行空之餘,連繫大眾日常生活的各種可能性。 錄像藝術之父白南準認為在科技面前,我們必須保留強大的人性關聯,以保持謙虛和自然的生活,否則科技的快速進步只會帶來戰爭。本年度藝術節以《半半》為題,探討科技與自然的關係與角力。這裡談的「半半」可以是對半也可以是一個未知的平衡 (Equilibrium),怎麼加起來都是一百,但左推右佔下呈現的是變數,在拿捏平衡點的過程中,人與機的互惠共生是如何被建立的呢?今年藝術節期望通過精選的展品及節目與觀眾「造夢」,在「夢」中吸收、思考與推演、學習未來生活,嘗試遊走在虛實之間,然後看看近未來的可能性。 藝術節主題展覽將於香港大會堂一樓低座展覽廳舉行,展品包括來自多國藝術家的作品: 藝術組合萊亞‧卡布蕾拉及伊莎貝拉‧杜維格 (Laia Cabrera & Isabelle Duverger) 在《夢景觀》中運用了逃生室的語言去探索虛實、雅克布‧庫茲克‧斯泰恩森結合(Jakob Kudsk Steensen)真實地理及環境數據材料創造了《再生》、藝術團隊Ultravioletto的《神經鏡子》讓觀者站在鏡子跟前看到自己與數據顯示的流動影像、查理斯‧阿雅特茲(Charles Ayats)創造的擴張實景故事體驗《MOA (觸不到的人) 》、基里阿基‧戈尼 (Kyriaki Goni)通過整合了人工智能發展和語音介面的研究資料創作的《禁止演算法觀眾》、擁有運用量子計算背景的藝術家莉比‧希尼(Libby Heaney)創造的《查泰萊夫人的Tinder機器人》。 藝術節主題展覽提供導賞團予學校或團體報名參加,詳情請見藝術節網頁或社交媒體公佈。

免費

我城 Part II

The Loft 黃竹坑黃竹坑道56-60號 怡華工業大廈 The Loft, 南區

展覽名稱《我城》源⾃作家⻄⻄的同名著作,作者透過不同⾓⾊的故事及他們⽣活⽇常中的瑣碎細節,共同編織起⼀個關於香港城市的故事。每篇章節內容均可視為⼀段獨立的情節,閱讀整部⼩說就如⼀部觀看「香港版」的《清明上河圖》。《My Hong Kong》攝影聯展的理念,恰好與⻄⻄⼩說中多重視點的敘述⼿法不謀⽽合,展覽中的每位攝影師均有屬於⾃⼰的香港故事,他們眼中的香港也不盡相同,⽽這正體現這座城市的多元及迷⼈之處。 由於《My Hong Kong》反應熱烈,展覽的第⼆部分內容也應運⽽⽣,共展出⼗⼆位本地及外國攝影師關於香港的攝影作品,他們分別來⾃香港、法國、⽇本、美國及英國,有的在1950年代已開始攝影,也有剛開始攝影⽣涯的年輕攝影師,透過眾⼈不同的鏡頭及影像,訴說⼀個個「我城」故事。 ⻄⻄在⼩說《我城》中道出對香港的熱愛:在這個⼩⼩的城市裏,其實有很多地⽅可以走走⋯⋯⼈們到這裏來,想看看這裏的漁船、來看看海港、來看看炎夏⽩⽇下的沙灘,以及夜晚滿城熱鬧的燈⾊。在展覽作品中,既有法國攝影師Raymond Cauchetier及香港攝影師鍾⽂略在1950及1960年代拍攝的漁船,也有法國攝影師Thierry Cohen鏡頭下的超現實海港,某程度上也在對應《我城》⽂本。 鍾⽂略及Raymond Cauchetier這兩位⽣活在不同世界的攝影師,命運卻有相似之處,他們均是⾃學成才,記錄下1950年代的香港街頭⾯貌,後來同樣成為劇照攝影師,分別為1960年代的香港電影及法國新浪潮電影留下重要⾒證。⽉前法國導演尚盧·⾼達逝世,RaymondCauchetier為其《斷了氣》(1960)及《女⼈就是女⼈》(1961)等電影拍攝的劇照,再次被世⼈提起。 香港的建築物也呈現出這座城市的歷史與性格,攝影師秦偉拍攝的是戰後的弧形街⾓樓,⼀種以實⽤為先的建築風格,這種商住⼯業並⽤的綜合⽤途建築物,恰好反映1950及1960年代房屋及⼯業物業需求急增的時代背景。與之並列展出的,是九⼗後攝影師Felix Wong在中環拍攝的摩天⼤廈局部,作品取名為「Ladder」,結合建築物恍如樓梯般的視覺效果,寓意在⾦錢⾄上的香港,彷彿⼈⼈均要踏上那條長長的社會階梯。另⼀位攝影師Stephen King,則捕捉了⼀個看似熟悉卻很陌⽣的「城市風景」。 同⼀座城市,在不同⼈眼中,呈現出不同的魅⼒,⻄⻄在⼩說中如此寫道:「我喜歡這城市的天空/我喜歡這城市的海/我喜歡這城市的路」。其實,香港的吸引之處,除了城市⾃⾝的歷史與⾯貌,還有⽣活在這裏的⼈們。⼗多年來,攝影師秦偉在香港國際七⼈欖球賽期間,拍攝裝扮趣怪的觀眾,⼈⼈化⾝不同⾓⾊或⾝份,盡情享受嘉年華。另⼀邊廂,英國攝影師Paul Bradshaw則在夜店拍攝盡情玩樂的⼈們,在此時此刻的香港回看這些畫⾯,似乎顯得不可思議。 《我城》⼩說寫於1970年代,並以當時的香港為背景,作者在⼩說中坦⾔「⽬前的世界不好,但年輕⼈可以依理想來創造美麗的新世界。」這些對⽩放諸刻下的香港,其實也深有共鳴。《My Hong Kong》展覽以本地攝影師Jocelyn Ho⼀幅中環街市的⼀縷陽光為終結,既呼應老⼀輩攝影師在1950及1960年代在中環街市拍攝的照⽚,同時帶出對我城的⼀絲希望,這⼀縷陽光,也象徵著城市的⽣命⼒。 其實,不論現在或以前,在電影、⽂學還是現實中的香港,這座城市⼀直有其迷⼈之處,希望展覽《我城》能喚起你對這城的種種感受。 攝影師 Raymond Cauchetier (France, 1920-2021), James Chung (Hong Kong, […]

Global Children

Lucie Chang Fine Arts 黃竹坑道65號 志昌行中心, 南區

中國香港的 Lucie Chang Fine Arts 與西班牙巴倫西亞的 Galeria Cuatro 合作,於 10 月 15 日至 2022 年 12 月在中國香港 Lucie Chang Fine Arts 舉辦西班牙新浪潮藝術家 ‘Global Children’ 的群展。 群展將呈現西班牙藝術家 David de Limón (1981)、Julieta […]

免費

萬物光明美麗,大小俱顯智慧

一地 北角屈臣道4-6號海景大廈B座, 東區

「一地」於10月14日至11月10日,呈獻「All Things Bright and Beautiful, All Creatures Great and Small」主題展覽。 是次群展匯聚了Jun Makita、Hong、Heru Priyono、CHNO、Tisha Paculba及Jessa Almirol六位亞洲藝術家,以具象繪畫為主,分享他們對生命、萬物的獨特看法。 日本藝術家Jun Makita自2020年起,開始繪製一系列以動物及花卉為題、帶有「憂鬱」風格的畫作,筆下角色常露出相近的撇嘴表情,同時難掩靈魂中的頑皮與童心,令人喜愛。這次在「一地」展出的〈Night Park〉,小兔子眼有疑慮,牢牢地攥緊小籃球,而身體卻給人鬆鬆軟軟、極致可愛的感覺,正是Makita近作的佼佼者。 悠閑而熱情的Hong是位家庭主婦,由於受到家人薰陶,對藝術的熱情正與日俱增。Hong從與小動物的互動中領悟不少生命智慧,小動物也成為她創作的活水泉源。這次展出的〈The Chosen One (1)〉,主角小雞因不願被社會壓榨而穿上恐龍裝,反映其內心盼望能成為強大;〈A Cat’s Prayer〉的貓女士即使處身荊棘之中,仍能保持高貴大方,是否也傳遞出某種人生智慧? Heru Priyono是印尼藝術家,各種迷人的角色都在他的畫布上粉墨登場。「一地」展出的〈Play with Purple Cat〉,可見Priyono將快樂的童年回憶注入畫作之中;同樣色彩鮮明的〈Relax Series〉也是天馬行空,激發觀賞者的想像力,將大家捲入美好愉悅的藝術世界裡。 […]

免費

The Grounds

香港摩天輪及 AIA Vitality 公園 中環民光街33號, 中西區

休閒及娛樂活動空間 The Grounds——香港公眾最喜歡的戶外娛樂空間再次回歸香港公眾最喜愛的戶外娛樂空間再次回歸 AIA Vitality 公園,並已正式向公眾開放。為慶祝香港放寬入境條件並適逢秋高氣爽好天氣,The Grounds 為本地公眾與國際遊客呈獻一系列豐富體驗和活動,並可以安坐於舒適的私人花園中欣賞無與倫比的香港天際線。 The Grounds 執行董事 Simon Wilson 表示 :「我們很高興再次歡迎大家回到這個城中獨一無二的活動空間,讓公眾以此機會共同創造美好的回憶。這是適合相聚、慶祝與放鬆的時刻。由電影之夜,健康活動以至適合一家大小的親子娛樂,The Grounds 的團隊已經充分準備為公眾帶來嶄新體驗。」 全城最受歡迎戶外電影院升級回歸 是次放映的電影除了多部主流大片如《貓王》、《侏羅紀公園》和《哈利波特》系列等,更有各種類型的精選電影。The Grounds 也首次與香港獨立電影發行公司高先電影院合作,以慶祝本土電影製作和人才,焦點本地電影包括《好好拍電影》, 《叔・叔》以及 《狂舞派》等。 場地更提供一系列全新私人花園(四人座位)選擇,原有的私人花園 「Classic Pods」(4 張票為港幣 800 元起)將提供四張升級躺椅,而位於較佳視野位置的全新「Prime Pods」(4 […]

$210,80

2022典亞藝博 後續韓國陶瓷展

駐香港韓國文化院 中環鴨巴甸街35號,元創方B座 6-7樓, 中西區

駐香港韓國文化院於10月12日至11月19日期間在文化院展覽空間舉行宣傳韓國現代陶瓷及工藝的「2022典亞藝博 後續韓國陶瓷展」。這次展覽為駐香港韓國文化院「2022韓國十月文化節」的其中一個主要活動,在以韓國陶瓷館參與香港其中一個最大型的藝術博覽會之一「典亞藝博」後舉行的後續展覽。 文化院與韓國陶瓷財團携手準備韓國陶瓷工藝展位,在10月4日至10月8日參加了「2022典亞藝博 」。通過公開徵募邀請了權眞姬、金大勳、朴來憲、朴廷敏、辛素言、辛源東、尹貞善、李炁子、李相浩、李準晟、任炳漢、張碩峴、鄭世昱、崔補允、洪志恩等15位韓國藝術家參與今次的展覽,展示了72件富韓國特色的現代作品及日常藝術品,宣傳韓國陶瓷工藝的價值及優秀文化。 在典亞藝博開幕當天,香港文化體育旅游局局長楊潤雄先生到訪了韓國陶瓷館欣賞了參展作品。而在典亞藝博期間亦錄得了約5萬港元的銷售額。駐香港韓國文化院為了讓更多香港市民認識韓國陶瓷工藝,準備了是次的後續展覽。 其中在典亞藝博第三天的10月6日當日購入了李準晟作品的香港收藏家表示將在文化院展覽後才親自到訪領取購買的作品。他表示雖然作爲購買者,能夠即時取得作品也是一件好事,但他十分歡迎及支持將作品放置於PMQ元創方的駐香港韓國文化院展出,讓更多香港市民欣賞到作品。 駐香港韓國文化院院長李柍昊表示:「繼去年後,今次是我們第二次參與典亞藝博。通過與韓國陶瓷財團合作,在亞洲最大藝術市場之一的香港展示韓國陶瓷工藝的優秀水平。我們亦希望今次展覽能夠成爲協助韓國藝術家們拓展海外藝術市場的契機。

免費

昔與今:白賴恩.陶布力繪畫

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 香港薄扶林般咸道90號 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馮平山樓1樓及2樓, 香港

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欣然舉辦展覽「昔與今:白賴恩.陶布力繪畫」,以回顧著名香港藝術家白賴恩.陶布力的創作生涯。陶布力於1932年出生於英格蘭,自1965年起定居香港。他是首位於1980年代以自然手法描繪香港史蹟的藝術家,其後則以抽象畫作為人所熟悉。 陶布力曾獲置地公司、太古集團和滙豐銀行等之委托繪製巨型壁畫。這些作品可稱得上是香港最為人熟知的抽象畫作,多年來獲這些企業所珍藏。其近作除令人賞心悅目外,亦經常探討氣候變化等全球地緣政治議題,展示他對社會的關注。身為南島中學的前美術部主任,陶布力記錄了本地文物建築,借此提高大眾的公民意識,為其創作賦予了意義。 陶布力的繪畫態度一絲不苟,使他畫筆下所描繪香港史蹟的作品得以同時具備建築物的美態及文獻價值。受古物諮詢委員會委托,陶布力曾在短短一年時間內便完成一系列畫作。在城市急速發展下,本地的城市面貌瞬息萬變;而隨著攝影的普及,細膩的風景畫也似乎注定被淘汰。因此,畫家與史蹟間的互動對本地社會的變遷更顯得舉足輕重。在這個委托過程中,陶布力的最大樂趣源自政府給予他的創作自由,允許他抹消高聳的屋苑大廈等突兀的現代工業產物。 陶布力從傳統流派轉而掌握半抽象和抽象畫,以追求更高的設計自由及脫離具象主題的限制。他感受到如今自然與人工兩種環境皆面臨重重威脅,於是在抽象繪畫之中結合了熟練的畫技和色彩理論的知識,以表達這些威脅為他帶來的壓迫感。 除上述主題以外,陶布力的平面構圖亦經常注入漢字元素。中西元素交融的作品顯示出這位外籍畫家對亞洲設計和哲學的深厚興趣,以及兩地文化對他持續演化的藝術風格所帶來的影響。本次展出的畫作印證陶布力過往至今的藝術成就,亦令這場慶祝陶布力九十壽辰的展覽更為豐富多彩。 展覽詳情 展出日期: 2022年10月7日(星期五)至2022年12月30日(星期五) 開放時間: 星期二至星期六,上午9時30分至下午6時 星期日,下午1時至6時 逢星期一、大學及公眾假期休息 地點:香港薄扶林般咸道90號 港大美術博物館馮平山樓1樓至2樓(請由馮平山樓入口進入)

Free

水墨裡的動物

一新美術館 觀塘海濱道 165 號 SML 大廈, 九龍城

一新美術館推出全新展覽「水墨裡的動物」, 展出近 40 幅以動物為主題的水墨畫,包括齊白石、馬駘、高奇峰、徐悲鴻、丁 衍庸、趙少昂、李可染、饒宗頤、石魯、吳灝十位中國近現代著名畫家的作品, 全部選自一濤居藏品,展期由 2022 年 10 月 7 日至 2022 年 12 月 22 日。 中國水墨畫中的動物形象作為一種獨特的藝術語言,被賦予不同的象徵意義。 例如鹿寓意吉祥,雞則代表“吉”,可見於中國畫中,動物的出現必然經過精心設 計。動物畫著重整體佈局、特徵及神韻,除以單一動物的形態入畫,動物與不同 植物的配搭亦頗為常見。是次作品中有多種動物,包括有馬、牛、貓、松鼠、鷹、 雞等,展示出二十世紀中國水墨畫家在動物畫上對技巧的追尋以及在題材上的創新。 諸位畫家繪畫動物畫,各有專精。齊白石擅長寫蝦蟹、禽鳥,靈感來自民間 田園。他筆下的動物生動活潑,煥發著質樸天真的情趣,追求神似而非形似。作 品《魚蝦蟹》中,游魚眼神明亮,螃蟹剛勁有力,蝦隻浮游於水中,姿態自然。 他 90 歲時候畫給羅隆基的《松鷹》高達 2.5 […]

免費

鄭重賓《萬年景》─ 場域特定裝置作品

香港藝術館 尖沙咀梳士巴利道10號, 油尖旺

《萬年景》為慶祝香港藝術館 60 周年的其中一個重點項目。藝術館邀請了國際知名藝術家鄭重賓為藝術館創作場域特定的裝置作品《萬年景》。作品以藝術館嶄新的空間視點及香港景觀為靈感,利用光線滲透、多媒體影像和混合媒介將館內空間與維港景致的過去、現在與未來重疊連接,並與藝術館內的展品互相和應,展開跨越時空、媒介及地域的對話,層層遞進的視野、感知與體驗。

免費

真誠的工藝:時代傳承

The Stroll Gallery 葵涌大連排道21-33號宏達工業中心 The Stroll Gallery, 葵青

The Stroll Gallery 誠意呈獻 《真誠的工藝:時代傳承》(Walk Through Time - Korean Hands, Next Generation),香港至今最大規模的韓國工藝展覽。此次展覽將展示在玻璃工藝、傢俱設計、油畫等領域領先的8名韓國藝術家的作品,望展示韓國工藝及藝術的優秀水平。展覽體現並傳達了The Stroll Gallery 未來走向的重要信息。 - 首先,韓國美術史及美學是如何傳承給年輕一代的? - 其次,正在全球化的韓國藝術應該看重什麼價值? 永恆而堅定的真確性、對材料的熟練運用、兼具實驗性和挑戰性的表達重新詮釋了匠人(Artisan) 的現代概念。「匠人」的新概念不再是過去的人物,而是未來的個體。 藝術家崔景悳、金東完、李正元、樑雄傑和尹尚賢通過在繼承傳統的同時以現代感性重新詮釋工藝,探索韓國工藝作爲一種成型藝術的多樣性和發展。繪畫藝術家金娥羅通過將韓國丹青的造型材料轉移到二維表面,展現了韓國傳統與工藝的魅力對應和奇妙的協調感。 在疫情期間,「可持續性」 成爲現代人生存的核心。藝術家文升志和樸善民考察藝術之中可持續性所創造的價值。用玻璃和塑料廢料升級改造製作的作品引導了藝術和工藝的先鋒方向。以韓國現代工藝獨有的語言,展覽與韓國可持續生活品牌 PLEATS MAMA 一同展現出工藝超越時間和界限的 「升級再造」 特質和未來價值。 《真誠的工藝:時代傳承》 […]

免費

ARTE MUSEUM

K11 HACC 鰂魚涌英皇道728號英皇道K11 ATELIER, L2, 東區

累計訪客數超過 320 萬人的韓國最受歡迎的沉浸式數碼藝術美術館 ARTE MUSEUM,將於 10 月 7 日盛大登陸香港。 ARTE MUSEUM 是由韓國知名數碼創意設計公司 d’strict 以「永恆的自然」為主題傾情打造的沉浸式數碼藝術美術館。將於 10 月初開放的 ARTE M 位於 K11 HACC, 2F, K11 ATELIER KING’S ROAD,面積為 9,149 平方呎,是精選出 ARTE MUSEUM […]

$128 – $148

Nights at Studio 54 傳奇之夜

半島酒店 尖沙咀梳士巴利道, 油尖旺

繼去年香港半島酒店 Felix 餐廳與得獎互動劇團 Secret Theatre 聯手推出《大亨小傳》(The Great Gatsby) 沉浸式餐飲體驗大獲好評,於今秋再度攜手帶來首個以紐約傳奇俱樂部 Studio 54 為劇本的沉浸式餐飲 體驗,重現當年夜店狂潮的盛世氣氛。《Nights at Studio 54 傳奇之夜》由著名藝術總監 Richard Crawford 編撰及執導,於 2022 年 10 月 6 日至 12 月 10 日,逢星期四至星期日晚上 […]

$2388

許鶴溪:橙,柑橘和橘

馬凌畫廊 香港仔興和街25號大生工業大廈, 南區

許鶴溪的繪畫是有生命的、呼吸著的,在其中充盈的是對其視覺語言的專注。恬靜和病態均棲息於她艷綠色的畫面中,強調了藝術家作為看護者及個體經驗合成者的身份。 許鶴溪堅持要讓無形之物獲得形狀,在創作時催生了肆意擴張的抽象及具象形式。骷髏、女孩及野兔——在有涯之生領域內外的生命體現——這些具象形象不斷湧現;藝術家亦同時致力於保持繪畫的潛能。另一方面,抽象的圓環及線條也在綠色或藍色的色域中交融流淌。在作品中時而出現的鐵鏽色則是暴戾的構陷元素,干擾了沈靜的畫面色彩,但也為其提供了補充:代表愛慾與憤怒的紅色,代表寧靜與自然的綠色——這是激烈對立面的不潔聯姻。許鶴溪似乎完全不能從綠色中逃逸。其創作在觀念層面的雙重綑綁結構總能跳出狂亂的舞蹈:愛與死、暴力與慾望、苦與樂。通過鼓勵分饗,她讓差異得以與彼此和解。 悲劇落了下來,畫筆也落了下來。許鶴溪作品的主題因此目的而生:將痛苦事件轉化為他種情感。在繪畫行動中,愛的排演及展示是通過傾注情感及時間來催發的。尤塔·科特爾的定理提供了一種對比參照維度:「慾望能否通過繪畫、在繪畫之內再造?緩慢地、力排眾浪潮地再造?」(許鶴溪在此次展覽中展出的橘色螢光紙作品上轉寫了科特爾此次講座的部分內容)。愛和慾望的危機不可被輕視——自然維持了前者,而缺失催生了後者。這種危機是個矛盾,而許鶴溪在創作時致力於解決這一矛盾。慾望在其動筆作畫時不斷繁殖,反映了一個愛人渴求來自他者的擁抱的願望。最終,她在眾多構圖中嵌入了一條情慾紐帶——這些畫作變成了愛之物。 素描和閱讀對於許鶴溪的創作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她不吝於展露其文學參考,常在紙上直接寫出來自文學作品的語句或是描繪相關的形象。其素描作品的內核是日記式的——提供了直接通往藝術家最私密領域的路徑。巴爾蒂斯曾感嘆:「素描是真相與確切性的偉大學院。」此次「橙,柑橘和橘」展覽首次同時展出了許鶴溪的繪畫及素描作品,在展示姿態上將素描提升至了繪畫的領域。筆與紙的親密關係因藝術家在畫布上完成的進一步轉化工作而被無限放大。觀眾可在這些不同媒介的作品中觀察到許鶴溪在眾多繪畫表面上發展的形式一致性。 螺旋是常在許鶴溪作品中出現的形式,因其既抽象又具象的不可分類特質而引人入勝。觀者和創作者的目光共同催生了這螺旋的溝通屬性——一種奧秘的交流形式。許鶴溪以螺旋的象徵主義及循環許諾建立了一種字母書寫體系,一次又一次地詢問:「螺旋是什麼?」在其中一幅作品中,在藍色、綠色及紅色渲染得出的斑跡下,藝術家以螺旋字體寫下「科學」。 在一次與本傑明·H. D.布克洛的對談中,尤塔·科特爾指出:「我想要找到能夠將繪畫拉入一個被問題化處理的領域,讓它得以依照自身邏輯進行變化,讓它得以發展出一種不僅是循環再用或重複利用其自身糟糕歷史的型態,而是能夠積極地去面對這歷史,面對其中的愉悅與悲痛」——許鶴溪也將此視為己任。她是眾多先輩畫家的學徒,毫不吝嗇於展示其靈感來源,其特異的形式主義沾染了科特爾與巴爾蒂斯的融合風格。許鶴溪在不同畫作之間維繫了同一個連續的創作過程:一幅無題水墨作品和以《橙》為題的布面作品均體現了她的標誌性繪畫姿態。《橙》中另有一個部分可見的、捧著一堆圓形水果的骷髏形象,以精神充沛的畫面回應了塞尚的安寧靜物繪畫。 在《潘神和他的學徒》中,許鶴溪將皮埃爾·克羅沃斯基的撒旦與吹笛人形象轉換成了兩具藍色骷髏形象。她的當代詮釋是不連續、不嚴肅的,降低了原作的乖張意味。她在這裏進行的是整體描繪行動,而非糾結於細枝末節;她用自身的語言體系吸收了前人的語彙,在無盡循環中進行探尋與破壞行動。克羅沃斯基曾犀利地指出:「運動中的、無首無尾的混沌決定了力度」;一個人的自我是最富活力的象徵,而「所有事物都將被引領回一個單一話語中去,也就是回歸至力度的波動至中去。這波動與每個人的思維相關聯,同時也不與任何人的思維相關聯。」藝術創作的參考框架也為這陳述提供了支持:作者性始終是一種需要不斷更新、不斷產生分歧的不穩定張力。 許鶴溪的《奧林匹亞》中有一具癱在書堆上的骷髏,其上還罩著一層薄薄的網格。這幾何形式與散落在畫面前景處的文學著作互為呼應。很重要的一點,是這繪畫與馬奈的關係——作品標題即指向了馬奈,而帶有漫畫色彩的癱軟骷髏也就是馬奈的《奧林匹亞》中妓女形象的即興演繹。死亡與知識在《在圖書館與我相見》再次出現,這作品中新加入了性愛情景:兩個瘦骨嶙峋的形象在另一堆散落的書上做愛,背景中有書架和大量七零八落的書目。許鶴溪通過大膽的修正工作重塑前人創制的景象及主題,讓觀眾從其他作品中了解到的神秘知識重新變得不穩定。她在自身藝術實踐及其他與其共享創作脈絡的藝術家之前擺出鮮明的繪畫姿態。 許鶴溪的創作材料選擇也與其他藝術家的傾向緊密相連。在使用織物、布料這件事上,她與西格瑪·波爾克的聯繫尤其顯著。許鶴溪引用了波爾克分為三種模式的布料使用方法——基底、形式及偶像(克莉絲汀·梅林在《波爾克的圖樣》中指認了這種創作方法)。覓得來的材料要如何對構圖過程做出貢獻?布料的實體性要如何妝點語境、肌理及形式?墨汁沁入這些布料中去——藝術與設計的關係既是和諧的,又是互相衝突的。這兩位藝術家在主題層面則大相徑庭。許鶴溪在創作時尊重老大師們,讓女性肖像處於布料之上。波爾克將女性用作材料,而許鶴溪筆下女孩的主體性則配備有不敬的姿態,敏感的線條輪廓,以及重複的形式。 寓言、個體經驗、事實、虛構及眾多文化產物均內嵌在許鶴溪豐饒的參考材料體系中。她的靈感及創作模式是多孔、富有吸收性的,不斷彼此滲透,而這全是在其過濾系統內發生的。她建立了一整套的試金石,以重新協調時代精神。許鶴溪作為畫家的強韌體現在作為動詞的「愛」身上——持續性即是繪畫與愛是否「成功」的重要定義。在尋求理解之時,許鶴溪將其自身陷入繪畫的歷史性中去,陷入繪畫在線性時間中創造裂縫的潛能中去。 僅供預約

免費

彭劍:曲折

Ora-Ora 方由美術 中環荷李活道10號, 中西區

方由美術將於 2022 年 10 月 5 日至 11 月 13 日舉辦彭劍的個展「曲折」。 本次展覽將展出彭劍的《柳成蔭》系列、《靜物》系列、《賦影》和《生長》系列。曲折是這一系列 作品的共性,即在形式上作品主要以直線與曲線為主。《柳成蔭》所表現的,是反復出現的物象之間 所形成的曲折關係,其所增加的是不同力量之間的彼此牽扯。《靜物》系列中的曲折則更多地表現在 線條中,畫面中線條的長短、比例、穿插、角度之間的分寸極其講究,相互關聯的支撐起了畫面中 不同事物複雜關係之間的完美平衡,繁複眾多間猶如獨立一個之感。《賦影》則是將曲折限定在一個 形象範圍內,使得一個單純的器皿形態變得更為飽滿與多義。《生長》系列更多地強調曲線,通過物 體與周遭環境碰撞,形成一種物我之間絕對對立而又完全分離的關係。 彭劍,祖籍湖南,畢業於中國美術學院國畫系,現生活工作於杭州。也許是有旅居海外的家庭環境, 讓彭劍有了更多接觸西方文化、藝術、思想的機會。這種自然而然的東西方文化碰撞,潛移默化的 影響了彭劍,使其作品有了更為開放的視野,將西方哲學思考與更具傳統東方禪意之「空」融會貫 通,逐漸形成一套具有個人特點的藝術語言風格。 《柳成蔭》描繪的是「堆積如山」的不同物象在一條纖細的線條上保持著平衡,有點像在馬戲團裡 看雜技表演,畫面中屢屢出現的「魔方」、「積木」、「球形」是我們現實生活中常見的物象, 這些極其簡單的事物在畫面中被刻意的分割成各種各樣的幾何形狀,讓第一眼看到作品會有有一種 模糊不清的混沌感,然而作品並沒有呈現出一種散亂無序的鬆散狀態,當你走進畫中循著環環相扣的線條,會發現整幅作品像編織而成的「網」一樣,理性並具有力度。畫面中的不同物件的反復出 現和不同物象彼此之間相互穿插、重疊關係和豐富爛漫的色彩營造出一種遊戲般的氛圍,在看似一 種嬉戲的輕鬆情景中隱藏了一種強烈的不同力量之間的牽扯,作品中背景空間與堆在一起的魔方、 積木、球體的疏密對比,增強了物質本體意念的玩味,從而讓畫中所有出現的圖像呈現出時空制約 的存在感。 […]

免費

群策群學

亞洲藝術文獻庫 上環荷李活道233號, 中西區

《群策群學》是亞洲藝術文獻庫圖書館翻新後的開幕項目,由為雅加達基層辦學的藝術團體 Gudskul 參與籌劃,探討由藝術家主導及自發組織的集體學習模式,內容包括:於文獻庫圖書館舉行的專題展覽;一系列由藝術家、教育工作者、思想家及學者主持的線上及實體講座和工作坊;以及多篇《藝文》文章。《群策群學》由香港藝術發展局、Wendy Lee & Stephen Li 及 Virginia & Wellington Yee 慷慨支持。 《群策群學》展覽於文獻庫圖書館舉行,展覽緣起自文獻庫向 Gudskul 發出合作邀請,而後者再邀請來自亞洲各地的八個藝術群體參與。訪客可透過展品了解參展群體經過去年的討論及交流後,對文獻庫館藏資料所作出的回應。展品包括錄像、雕塑、遊戲和小誌,回應三個藝術團體一路走來的足跡。三個團體分別為 1980年代活躍於中國、以批評藝術體制的前衛行為藝術創作見稱的廈門達達;1990 年代於菲律賓創辦當地最長壽的藝術家主導雙年展《VIVA ExCon》的團體 Black Artists of Asia;以及活躍於 1990 年代中至 2000 年代中的泰國女性主義藝術家團體兼雙年項目 Womanifesto。 參加者:ba-bau AIR(河內)、BiSCA(比什凱克)、Gudskul(雅加達)、Load […]

免費

Ayumi Adachi

TGIF 西環皇后大道西539號和發大廈地下4-6號舖 TGIF, 中西區

TGIF欣然宣布將推出最新藝術項⽬《Ayumi Adachi》,展示同名定居香港的⽇籍藝術家Ayumi Adachi(⾜立 あゆみ)的⼀系列近期作品。展期由2022年10⽉3⽇⾄11⽉7⽇。Ayumi Adachi的藝術作品分別以紙質作品及⼤型裝置藝術呈現,反映唯獨在⾃然界中找到的䌀靜、溫柔與堅強。憑藉佛教思想與紮根於⽣活中的獨特靈韻與感性,藝術家⼀直孜孜不倦地通過她的藝術䋿踐來檢驗⾃⾝對時間和空間的理解。 場域限定裝置作品 《線》 (Line) (2022年) 源於藝術家悠久的裝置藝術創作系列。由紙張構成,每張紙上⼿繪的細緻⿊線,象徵著刹那 (Ksana) :⼀個梵⽂佛教詞彙,意為比彈指⼀瞬還短的時間單位,以及在刹那空間中發⽣的、我們意識無從察覺的所有啟蒙事件。褶皺的紙張從空间頂部蔓延⾄展廳四周,讓觀眾沉浸在看似⾃然現象的奇觀中。刹那線條明顯扭曲、糾纏和連接,Ayumi Adachi的作品基於對⾃⾝體驗的反思,也融合了古代佛教信仰對時間和⽣命循環的理解。 Ayumi Adachi的紙張藝術作品分類鬆散,與她的藝術中最具說服⼒的特徵產⽣共鳴,亦即藝術家充滿協作性和表演性的創作⽅式及她對古代哲思的洞察⼒。展出的重點紙質作品從⼀張掃描圖像開始:⼀位德國⽣物學家仰尼斯‧赫⾼(Ernst Haeckel) 的插圖或是⾏⼭途中發現的落葉,運⽤灰⾊調噴墨打印轉移到紙上。然後,藝術家⽤⽔(甚⾄有時是⾃然雨⽔)潤濕紙張。⽔滲透紙張,在灰調表⾯下透出濃郁⽽深層、⾊彩斑斕的顏料:飽和的粉紅⾊和洋紅⾊,以及使⼈平靜的藍綠⾊和藍⾊。通過Ayumi Adachi的技法,作品的主體脫離了其被疊加修改的原始圖像,成為她靈動的筆觸和混合媒體探索的基礎。另⼀個紙質作品系列 《⾼莫尼比》(Komorebi) (⽇語中的意思為「被樹葉過濾的⽇光」),是⼀個捕捉陽光的遊戲。運⽤⽔彩,藝術家及時地描繪了隨⾼莫尼比不斷移動的陰影,從⽽在紙上捕捉到明亮的空隙,以及令⼈驚嘆的微妙細節。玩味且看似徒勞的表演過程審視「時間流逝」的概念,並紀錄了無形的觸感。也如藝術家所說「我以這種⽅式與太陽對話」。 Ayumi Adachi的藝術作品與TGIF的設計哲學——「⼤⾃然能⾒度」的結合相得益彰。多年以來作為⼀位香港藝術界中⿎舞⼈⼼的女性藝術家,我們希望她在TGIF中詩意和令⼈驚嘆的展出能夠提⾼⽣態意識,並提醒觀者們——⼈類長期以來對⾃然界的好奇⼼之重要性。

免費

當我們面臨困境

Para Site藝術空間 七姊妹英皇道677號 榮華工業大廈, 東區

Para Site 藝術空間榮幸呈現第七屆新晉策展人展覽「當我們面臨困境」(2022 年 10 月 2 日至 11 月 20 日;9 月 30 日晚上 7 時開幕)。展覽由 Nomaduma Rosa Masilela 與 Thiago de Paula Souza 策劃,展出藝術家 Noor Abed、 Morehshin Allahyari、Castiel […]

免費

向世界遺產致敬:印尼藝術展

天趣當代藝術館 荃灣美環街1號時貿中心, 荃灣

天趣國際藝術攜手印尼駐香港總領事館合作,香港印尼學社協同合作,為慶祝印尼蠟染日共同呈現「向世界遺產致敬:印尼藝術展」。 蠟染被稱為印尼織物,也是印尼的國寶和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對於每個印尼人來說,在蠟染節這一天穿上最好的蠟染服裝,是對包括蠟染在內的印尼傳統藝術的最高敬意。活動將展出世界非遺蠟染服飾及充滿印尼生活風情的藝術作品。展覽期由9月30日至11月11日,期間將舉行具印尼特色的蠟染及印尼咖啡工作坊。 印尼現今人口達2.8億,近年來經濟發展勢頭強勁,發展成果顯著,國際地位日益重要。作為2022 年G20 輪值主席國和2023 年東盟輪值主席國,印尼在世界政治和經濟舞台上的表現將更加耀眼奪目。本次展覽致力於增強香港和印尼之間的文化藝術交流和推廣,通過展覽帶領觀眾感受印尼悠久的世界非遺文化、原始的民族風情和獨具特色的匠心精神。這些絢麗多彩、彌足珍貴的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蘊含著印尼人民豐富的想像力和獨特的創造力,是人類社會的共同財富與文明發展的見證。展覽通過向觀眾展示印尼豐富多彩的歷史及藝術文化來推動印尼與香港文化藝術的深入交流,打造一個融合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當代藝術的國際性文化交流平臺,培育濃厚且多元的文化藝術氛圍。 

免費

洪浩:新作

佩斯畫廊 中環皇后大道中80號 H Queen's, 中西區

佩斯畫廊將於香港空間為中國觀念藝術家洪浩舉辦新作展,呈現他創作於過去兩年間的綜合材料繪畫,其中將包括首次向公眾展出的2022年全新作品系列「微句」,以及近年廣受關注的「物境」系列新作。而洪浩最具代表性的「往復」與「萬相」系列中的最新畫作也將在此次個展中展出。展覽將於9月30日星期五向公眾開放,並持續展出至11月10日。 洪浩近年的創作實踐愈發關注物質材料自身的表達潛力,同時仍延續了藝術家對於物質在人類社會中的價值建構系統的觀察與反思。作為中國九十年代後期至新世紀初最為活躍的觀念藝術家之一,他對於現成材料輕巧、詼諧的處理手法曾為中國當代藝術圖景帶來全新的面貌。而在此後的二十餘年中,洪浩對於社會公共生活的思考與介入始終以個人為起始點,由此建立起一套完整且自足的觀念系統,並逐漸發展出某種「因緣就勢」的東方美學觀。 在他的新作《萬相之三十二》(2022)中,藝術家所使用的透明凝膠在溫度的變化下隨機產生出某種碎片狀的紋理,有如古代瓷器中的「冰裂紋」; 而藝術家若想復現這一獨特的肌理,也同樣需要如古代瓷匠一樣精心控制環境溫度——這其中「隨機」與「精心」的有趣對照正反映出物品的價值判斷與美學趣味中的人為建構性;同時也為這組誕生於具體現實,卻已經過了數次純粹美學化處理的「萬相」系列增加了解讀的入口。在這個層面上,社會所共用的美學觀也成為了某種「現成品」,被洪浩在作品中熟練且準確地引用。 而洪浩自2020年開啟的「物境」新系列,與「瓷」有關的社會演變史同樣成為了作品的核心線索。在此次展出的《物境之十二》(2021)中,藝術家將購自民間文物交易平台的古代瓷器碎片在特定的視覺規律下排列,令人想起小行星帶等宇宙圖像。在和諧而令人愉悅的色彩與幾何構成中,「瓷」自身的社會屬性被暫時剝離,瓷片只安靜地落於畫布之上,向觀者顯現物的本源狀態。 然而宋瓷所特有的淡青色澤與溫潤的細節肌理很快便會喚起它所承擔的特定歷史記憶,瓷片自身的敘事也隨之現身:作為中國古代工藝之美的最高峰,這些瓷器曾被皇家所獨佔,而未被選用的瓷器均被立即砸碎掩埋,以防止其流入民間;千年之後,這些廢棄的殘片卻因其珍貴的研究價值而重新被注目,並在知識階層的影響下堂堂進入了民間商品流通環節,被普通人交易、收藏——瓷片在物品、藝術品、商品等幾種角色之間流轉變化,正是商品社會的絕佳樣本,提示著物的價值與物自身之間的微妙關係。 藝術家最後在瓷片組成的畫布上留下難以完整辨認的語句——它們或來自於西方現代思潮的口號,或來自於古代東方充滿反思性的哲言警句,以明晰有力的方式塑造著人類社會的共識——再一次地,洪浩以其所特有的戲謔風格,將當代的、個人的印記混入到漫長、厚重且複雜的歷史之中。 洪浩的美學實踐在「物」內部的世界中探討著表像與實質、有形與無形、生成與湮滅等諸多辯證的關係。這背後既反映出人類社會認識論和價值觀的發展與演變,同時也依靠物質其自身的存在,反過來給予人類精神世界以提示乃至引導。

免費

埃娜·斯萬塞:停在空檔

布朗畫廊 黄竹坑業發街1號 The Factory, 南區

布朗畫廊欣然呈獻紐約藝術家埃娜·斯萬塞(Ena Swansea)於畫廊香港空間的第二個個展「停在空檔」(stuck in neutral)。展覽將於 2022 年 9 月 30 日至 11 月 30 日舉行,包括一系列充滿活力、精巧構思和富有感染力的全新畫作。 展覽的標題「停在空檔」指涉從全球疫情向更簡單的時代之回歸,如此的過渡虛幻而具有不確定性。這 9 幅繪畫看似呈現熟悉的主題——白雪覆蓋的田野、咆哮的海浪、鄉村小路和秋天的森林——但仔細觀察後,卻展現出超現實和神秘莫測的一面,令人不安。斯萬塞的畫作以模糊性為特徵,不提供具體的敘事,邀請觀眾以靈活的視角展開感知。作品揭示我們此刻不斷變化的狀態,密集的風景突顯人類生活的痕跡和暗藏的幽默詭秘,暗示藝術家對未來的樂觀態度;透過畫面中幽靈般飄渺人物的悠然自得,這種詭譎亦可見一斑。 在《熄滅大燈並停在空檔》(kill the headlights and put it in neutral,2022 年)中,一輛無人駕駛的汽車滑入畫面,一位維京人女性站在車頂,手握有頭骨裝飾的器具,背景描繪一個被遺棄已久的納斯卡賽車場——它仍然存在於北卡羅來納州的一片松樹林中。如此富含歷史和過去故事的隱秘景觀反映斯萬塞自身的美國南方之根,她在創作中經常提到這一點。這樣的聯繫在《納斯卡賽道上被遺棄的售票亭》(abandoned ticket booth at the […]

免費

朱德華:在未來

La Galerie Paris 1839 中環荷李活道74號, 中西區

La Galerie 將舉辦朱德華攝影個展,展覽將展出他的最新系列《在未來》,一系列手繪鉑金照片。展覽將於9月 29日(星期四)開始,並於同日6時30分至8時30分進行開幕式。 在未來 / 朱德華 我們在未來會建構什麼? 在危機發生前的世界已經改變。 紅灰雕塑除了在黑白圖片上加入色彩,更代表我們文明故事中的一個里程碑。 人類認爲可以主宰世界,但在過去幾年,世界進入了混亂、迷惘及恐慌的狀態。政治和疾病改變了我們,我們失去了正常生活,經濟崩潰,全球秩序失衡,各國互相指責⋯⋯種種行為暴露了人類的主觀、自私、愚昧與無知⋯⋯ 我們也能在自己身上發掘到新事物。這會改變我們真正在意或真正想要的事嗎?當我們再次思考時,我們對於未來的看法可能已經改變了。 我們已嘗試過很多可能性:而這將是一道通往新未來的大門。

免費

吳佳儒:轉轉瀟湘館

弗勞爾斯畫廊 上環東街49號, 中西區

弗勞爾斯畫廊榮幸宣布藝術家吳佳儒的首個展《轉轉瀟湘館》將在弗勞爾斯香港空間展出。「瀟湘館」是18世紀中國小說《紅樓夢》中林黛玉的住所,亦是藝術家母親曾經營酒樓裡其中一個包廂的名稱,吳佳儒兒時大部分課餘時光在「瀟湘館」度過。展覽將展出一系列藝術家近年至今創作的雕塑、影像作品及繪畫,主題結合多元神話、科幻與家庭考古等元素。 藝術家在中國南方一個典型的廣東城市出生長大,那裡在上世紀90年代深受經由香港進入內地的娛樂、美學和生活方式的影響。酒樓是一種複合型的娛樂場所,吳佳儒形容當時的酒樓混雜著經濟膨脹的慾望,社會轉型帶來的樂觀主義和個體自由的追求。 吳佳儒的作品,通過私人記憶的回訪以及內地對香港美學的接受史,來對讀兩地的文化交換,探討個人身分焦慮。通過展覽,她構建一座記憶宮殿,這些作品既是她對孩童時期的記憶解構,亦代表中國南方千禧一代的共同記憶碎片重構。雕塑作品《beige_objects》(2020)由多種不同生活物件拼貼凝固而成,例如麥當勞開心樂園餐的玩具、蘋果鍵盤、牙模和快時尚飾品等,這些零碎的物件被特殊灰色粉末覆蓋,乍眼看上去似灰塵,但在燈光的照射下卻是銀光閃爍。這種對創作材料虛實感的玩味,也正是對記憶與歷史真實性的挑釁和發問。 此次展覽,吳佳儒繼續她對以去中心化的方式書寫和記錄歷史的探索。「我希望呈現一種個人記憶歷史化的可能性」,她說。展覽中的部分作品可以隨意移動,象徵個體的記憶與身分的流動性,邀請觀者沈浸及參與到展覽中,對作品的空間位置進行重構。 她試圖重新審視那段糾纏於特殊經濟發展時期的娛樂綜合體和室內裝飾美學。畫作《daycare_theTower》(2022)是關於藝術家小時候放學時的一次冒險之旅,而《daycare_twoWaitresses》(2022) 中的花紋和色調則是「瀟湘館」裡沙發的顏色。展覽中的影像作品《Parasympathetic_HK》(2016-2022) 和《21c_movingimages_collection_water》(2022) 被形容為與其遊牧生活方式相關的拼貼。 吳佳儒說,「我嘗試介紹一個系統,一個情感裝置,分享一種記錄個體感知的方式,同時,在建構承載個人記憶的安全島。我希望與觀者分享某種關於『南方』、特區和加速發展觀之下的情感分裂與聯繫。」

免費

傳承「⼀種獨特的美」長衫展

香港知專設計學院 時裝資料館 將軍澳景嶺路 3 號 時裝資料館, 西貢

長衫承載著中華⽂化精髓,有著一種源遠流長的歷史價值,是中國傳統服飾之一,其製作技藝更於 2021 年被列入「中國國家級非物質⽂化遺產代表性項⽬名錄」。為了讓⼤眾了解這個歷久不衰的服飾經典,香港知專設計學院(HKDI)時裝資料館於即日起至 12 月 27 日舉行傳承「⼀種獨特的美」長衫展,展品分別來自中國絲綢博物館、香港傳統海派長衫⼤師殷家萬、當代時裝設計師、名⼈及學生的設計。其中中國絲綢博物館不但借出具百年歷史的長衫,更首次以數碼形式展出特選館藏。展覽同場設有富懷舊色彩的場景及提供長衫,供參與者試穿及打卡,全方位體驗長衫魅力。 長衫的獨特工藝盡顯東方女性婀娜多姿的美態,由古到今備受不同年代的設計師的追捧。傳承「⼀種獨特的美」長衫展將展出超過四⼗件不同年代的長衫,公眾可細看長衫各個部件及細節,從而了解所蘊含的歷史故事及情感線索,並解構服飾的美感、智慧及精巧技藝,細嚐當中典雅韻味,踏上新舊並存的長衫之旅。 汪明荃博士借出由香港傳統海派長衫⼤師殷家萬先生製作的長衫 經歷了一個世紀,長衫的魅力依然有增無減,不少名⼈是長衫的忠實粉絲,然而手藝高超的老師傅可謂碩果僅存。是次展覽邀得香港傳統海派長衫⼤師殷家萬先生展出其得意之作,他不單是長衫愛好者汪明荃博士「御用的長衫師傅」,更是香港最經驗最豐富的長衫設計師之一。殷家萬先生師承上海派施正才師父的手藝,即最傳統的海派。殷師傅亦曾為湯唯、劉嘉玲、楊紫瓊、羅家英、顧紀筠等知名藝⼈製作長衫,以及與著名品牌「上海灘」合作。今次展覽獲汪明荃博士借出兩件由她親自設計、殷師傅製作的長衫,汪博士更曾穿戴作品出席重要場合。其他長衫展品由李惠玲博士、梁以瑚博士、浦明華女士及黃淑芬女士以及 Sparkle by Karen 借出的珍貴長衫。值得一提是,其中有一件更是由李惠玲博士借出以傳統香雲紗製作的長衫——香雲紗是把莨染用於繁複的鏤空提花紗料上,往時有「軟黃金」之稱。香雲紗染整技藝更是第二批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長衫的確是中華⽂化之瑰寶,盡顯悅賞之美。 與中國絲綢博物館合作,首次以數碼形式展出過百年歷史藏品 為向公眾展現當中的歷史、演變,以其文化價值,HKDI 與中國絲綢博物館合作,首次以數碼形式展出共⼗件館藏,當中有八件來自民國時期,具有超過百年歷史。展覽亦會加上長衫每個細節相關說明,如立領的高度,反映著不同時代的生活文化習慣;而長衫是讓女⼦從兩件的「上衣下裳」,變成男⼦習慣穿著的一件頭袍⼦,體現了男女平等的演變。公眾在欣賞工藝的同時,更可從中看到這種工藝的今昔演變,並踏上文化旅程,從傳統服飾了解歷史。 當代名設計師包括 Vivienne Tam 及學生的全新演繹,由傳統到中西融合的時尚潮流服飾 長衫盡顯女性嬌媚優雅的美態,這種美態和細節同時也給予設計師不少創作的靈感和題材,並隨著潮流將當代元素揉合在傳統中國特色中,把長衫打造成國際時尚重要的潮流飾物之一。當中的佼佼者,包括名設計師 Vivienne Tam 及 Barney Cheng、知名品牌「上海灘」等,亦會在展覽展示經典作品。 時尚與時俱進,在故有傳統的工藝上加入新思維,從而創作出新的經典。為推動文化的傳承,展覽展出港粵兩地學生作品,展現他們對這種傳統之美的新演釋。作品來自 HKDI、諾定咸特倫特⼤學、專業促進中心、深圳職業技術學院、高等教育科技學院及香港理工⼤學時裝及紡織學院。 說到傳承的責任, […]

免費

K11 Art Foundation「Youth Art Power」藝術導賞員培訓計劃

線上

秉持推動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的使命,K11 Foundation致力策劃及舉辦各種公共教育項目及體驗活動,締造藝術文化界的交流機會,促進藝術與公眾之間的聯繫。因此,KAF今年精心設計,並推出首屆為中學和大學生,及新近畢業生而設的「Youth Art Power」藝術導賞員培訓計劃,讓年青一代探索當代藝術和藝術行業。 課程由K11 Art Foundation策劃,誠邀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講師施標信、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客座教授陳育強,以及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 MoMA) Young Learner Programs主管Lisa Mazzola,引領參加者了解當代藝術、學習演說和導賞技巧,及透過小組形式的現場學習體驗,啟發大家以不同角度觀賞及分享藝術,將藝術帶到日常生活中。 我們將為參加者提供: 專業及多面向的藝術導賞員培訓課程 本地和國際教育工作者的寶貴分享 特設的現場學習體驗 互動學習平台認識志同道合的朋友 獨一無二的實習機會 完成計劃的學員將獲頒發證書,更有機會在即將舉行的展覽中實習,將所學付諸實踐,與我們一起以創新互動形式向大眾分享及推廣當代藝術。 首屆「Youth Art Power」藝術導賞員培訓計劃詳情 誤程日期: 2022年9月24日至11月12日(逢星期六); 公眾假期除外 語言: 廣東話輔以英語 形式: 網上及現場實習 費用: […]

免費

設計智識周 2022

M+ 博物館 西九文化區博物館道38號, 油尖旺

由香港設計中心主辦、香港知專設計學院和理工大學設計學院協辦,並由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創意香港」為主要贊助機構的「設計智識周2022」(Knowledge of Design Week,KODW 2022),將匯聚超過30位來自建築、城市規劃、醫療服務、文化藝術等不同界別的精英、企業家和創意領袖,呈獻以「再生設計」為主題的豐富節目。 單靠推動綠色環保項目並不足以應對當前急促變化的全球格局及氣候變化的危機。要成功轉型為真正可持續發展的社區,必須憑著創意和再生設計新思維,專注於重塑轉型,並匯聚及協調各方力量和資源,以達至社會與生態環境雙生共融。 由物料創新、物流運輸、食品系統,以至重建城市空間、推動社會共融及重塑電子商務,設計智識周將聚焦於設計思維及案例分析,深入探討如何以設計締造可持續發展的未來。 將設計智識周搬上電視螢幕呈獻全新體驗 為慶祝成立二十周年,香港設計中心今年以「設計 • 構建可持續社區」為主題,致力推動設計、商業和公眾間的相互聯繫,以及促進頂尖創意城市間的交流。與此同時,香港設計中心更特別邀得荷蘭設計周及荷蘭創意產業基金 CreativeNL 作為策略伙伴,並與地區策略伙伴廣州設計周合作推出橫誇全年的一連串精彩活動。另外,亞洲嶄新的視覺文化博物館 M+ 亦將以文化策略伙伴的身份聯合舉辦多項實體活動。 而即將舉行的設計智識周,今年將以全新面貌示人,從傳統國際設計峰會模式轉型為高質電視製作,除了於M+舉行的實體活動外,峰會將分別在9月24日、10月8日、10月15日、10月22日和11月12日於ViuTVsix電視台黃金時段播出。除此以外,全球各地觀眾亦可於bodw+網上平台及社交平台上觀看專題討論的直播視頻,更可透過ZOOM即時互動環節,與多位本地及海外講者展開即時對話。 探索可持續發展的未來 以「再生設計」為主題的設計智識周2022旨在為社會的不同範疇尋求全新和更佳的發展方向,節目將重點探討以下四個議題:生態主導再生設計、社會為本再生設計、再生經濟及再生文化的未來。 本年度設計智識周的各界知名講者包括:   Andrew Dent博士,Material ConneXion執行副總裁(物料研究)(美國) Cherrie De Erit Atilano,AGREA Agricultural Systems International, Inc. 創辦人/主席及行政總裁(菲律賓) 葛儀文,香港紡織及成衣研發中心(HKRITA)行政總裁(香港) 梅丁捷,Sustenir Group Pte Ltd行政總裁(新加坡) 蔣瀅,源計劃建築師事務所創始合伙人及主持建築師(中國內地) […]

楊嘉輝 :「閉⽬塞聽、安神助眠」

馬凌畫廊 香港仔興和街25號大生工業大廈, 南區

⾺凌畫廊榮譽呈獻楊嘉輝於⾹港空間的⾸次個⼈展覽「閉⽬塞聽、安神助眠」,展出藝術家在過去兩年內創作的五組新作品。楊嘉輝⻑期關注聲⾳及⾳樂的⽂化政治,是此次展覽將會探討所謂的「聲境調控」— 以聲⾳作為調控環境的⼿段,例如「除噪助眠機」的應⽤ — 其實踐的兩⾯性。「聲境調控」可被視為⾃我關懷或療養,但同時亦是⾃我孤⽴、⾃我抑制、及主動從現實中脫離之舉。 是次展覽的核⼼,是楊嘉輝與其多年好友、中提琴家凌藝廉合作的錄像裝置作品《Often easy, sometimes impossible》。在雙頻影像之中,凌藝廉演奏了由楊嘉輝作曲、並為三⾓鐵、中提琴、及電腦合成玻璃琴⽽寫的⾳樂作品。在18 世紀末的歐洲,這三種樂器的⾼頻率曾被誤認為能過度刺激神經,有損精神健康。藝術家重訪這段⼼理恐慌轉化成精神管控的歷史,並思考由科技所付予的、充⽿不聞的「⾃由」,籍以重新審視充滿精神病學意味的所謂「靡靡之⾳」。 新作品《Columns of air》及《Too-cruel-for-live-performance music: 80000-word-long white noise, in 16 chapters of 5000 words each》將⽩噪⾳的歷史連結⾄藝術家的個⼈經驗。前者是以 1961 年問世的「⽩噪⾳初號機」 為靈感的聲⾳雕塑作品;後者則是⼀系列共 16 冊的⽂字樂譜。⽂字譜中的噪⾳象聲詞由⼈⼯智能⽣成,這些⽂字以低⾳量勻速輕誦時,就像是「⽩噪⾳演講」。同於「閉⽬塞聽、安神助眠」展出的還有楊嘉輝新近繪畫系列《Unclear terms of […]

免費

From the Himalayas to the Heartland

Rossi & Rossi 香港黃竹坑道54號M Place 11/F, 南區

時值十五世紀,兩個戴著頭巾的撒馬爾罕人抵達中國邊境,向明朝的成化帝(1464至1487年間在位)呈上一頭 雄偉的異獸:一隻母獅。長途拔涉橫跨越中亞,獅子即使帶著疲態,也無礙眾人對其體態讚嘆不已。宮廷畫師精 心 地 繪 畫 了 這 個 場 景 , 而 這 張 《 貢 獅 圖 》( 1 4 8 3 年 ) 將 於 2 0 […]

免費

費明杰「步入自然」

藝倡畫廊 香港仔田灣海旁道 7 號興偉中心 2305, 南區

藝倡畫廊很高興地宣佈,我們在中環空間為美國華裔雕塑家和裝置藝術家費明杰舉行第四次個展「步入自然」。展出的部分作品將首次向香港觀亮相,包括許願骨系列、太極人物系列,以及啟發他創作著名水果雕塑的早期素描。其它標誌性作品如「搖錢樹」和巨型水果、堅果和超現實主義的蔬菜雕塑亦同場展出。 此展可視為費氏在香港巴塞爾藝術展2022展出以「生命的花園」為主題的大型裝置藝術的擴展,觀眾被邀請進入一個非凡的伊甸園烏托邦。本次展覽期間,白立方的畫廊空間將再次變身為超現實花園,為觀眾提供更愉悅的沉浸式體驗,更大的展覽空間,本次將獨家聚焦一位藝術家。將展示的作品的多樣性追溯了 Fay 從 1980 年代到現在的職業生涯,可以看作是一個小型回顧展。除了藝術作品的展示,200頁的Fay生平專著也將與展覽同步推出。 藝倡畫廊自 1985 年開始代理費明杰的作品,至今與費氏合作第 37 個年頭。2008 年費氏參展由畫廊創始人兼主持人金董建平女士策劃的香港藝術館展覽「新水墨藝術:創造•超越•翱翔」。今年在香港巴塞爾藝術展的公共空間,藝倡畫廊還展出了費氏的兩件大型裝置:「生命的花園」和「搖錢樹」,作品探討了自然與人類社會的關係。藝倡畫廊過往為費氏舉行展覽的檔案資料將展示於今次展廳中的玻璃櫃,讓觀眾更清楚地了解兩者之間的長期關係。

免費

梅迪.加迪揚盧

高古軒 畢打街12號畢打行, 中西區

⾼古軒欣然呈獻梅迪·加迪揚盧(Mehdi Ghadyanloo)的全新繪畫和紙本作品,展覽將於9⽉22⽇揭幕,此為藝術家於亞洲的⾸場個展。 加迪揚盧的畫作由細緻精確的幾何圖形、⾊彩和光影對照組成。他所描繪的滑梯、隧道和梯⼦等熟悉⼜神秘之物,身處於由直線組成的淺窄房間中,上⽅設有天窗,光線由上⽽下照射到塑膠和⾦屬結構的細節上,同時顯示⼀天內的不同時間。畫中的遊樂設施不只是虛構的實體建築,更是符號,以及⼼理狀態的紀念碑。畫中沒有任何⼈物或⼩孩,卻有⼀種隱秘⽽強烈的存在感,讓⼈想起童年時純真的玩樂時光,並同時暗示存在主義的主題。 於2004⾄2011年間,加迪揚盧於德⿊蘭各處完成逾百幅公衆壁畫,從中發展出⾃⼰獨有的⾵格。他希望以⼤型壁畫美化城市,同時促進社會和諧。這些畫作成功令城市⾯貌煥然⼀新,更引來國際社會關注,他亦因此獲得歐洲及美國客⼾委託到當地創作壁畫。他回歸油畫後,得以發掘其他主題,並啟發這次展出的作品。 加迪揚盧的錯視效果滑梯,不但將他運⽤⽐例和視覺效果的技巧昇華,亦反映其從⽗親的⻆度觀察的遊樂場所散發的普世魅⼒。於是次⾹港展覽中,加迪揚盧更透過畫作探索⼆元性的主題,例如在《平⾏的愛》(The Parallel Love)(2022年作)中,兩條滑梯於空間中迴旋,相互映照。《國王的演說》(The King’s Speech)(2022年作)上⽅的王冠,將社會階級的符號變成兒戲之物,其他主題則展示不切實際或不合邏輯的設計,例如《天空紀念碑》(The Sky Monument)(2022年作)中的滑梯底部被切斷,並似乎被梯⼦取替。加迪揚盧在畫作《神秘的信使》(The Mystic Messenger)(2022年作)中,以⽑⽪亮澤的彩⾊兔⼦,進⼀步探究⼈造和童年的主題。《閃爍的回憶》(A Blinking Memory)(2022年作)等紙本作品,則以⽔彩呈現滑梯和光影的戲劇效果。 加迪揚盧的畫作讓⼈想起喬治·德·基⾥科(Giorgio de Chirico)和雷內·⾺格利特(René Magritte)筆下的⽭盾空間,但超現實主義只是他靈感來源之⼀。他欣賞喬治·莫蘭迪(GiorgioMorandi)洋溢詩意的靜物畫,並問道:「要是平平無奇的瓶⼦也能與⼈對話,為何紅⾊滑梯不⾏?」無論是油畫、建築,以⾄裝飾藝術和⽂學作品,加迪揚盧筆下簡約精確的幾何圖形,無不受其家鄉伊朗的豐富⽂化傳統啟發。

免費

韓國十月文化節2022

不同地點

由大韓民國駐香港總領事館、駐香港韓國文化院主辨,大韓民國外交部﹑文化體育觀光部共同合作,並得到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全力支持的「第十二屆韓國十月文化節」,將於10月以「韓國之興」(한국의 흥)為主題正式開鑼。在10至11月期間,香港市民可以通過表演藝術、視覺藝術、電影、體育和K-Food等超過35個藝術和文化項目,體驗韓國的不同魅力。 以K-Pop及韓國文化為主題的“Korean Culture Scene”精彩活動 K-Pop現時在全球人氣高企,而香港作為亞洲的國際都會,亦不例外。在今年的文化節中,駐香港韓國文化院將與韓國文化體育觀光部的海外文化弘報院(KOCIS)及其他國家和城市的五個韓國文化院合辦名為「Korean Culture Scene」的特別韓國文化節目系列。香港市民將能夠參與各項以K-Pop為主題的精彩活動。 駐香港韓國⽂化院將於11⽉5⽇下午6時在九龍灣國際展貿中心展貿廳3舉⾏「K-Pop Community Festival」。這個慶典是眾多香港K-Pop舞團聚首一堂的盛會,觀眾可欣賞到香港不同 K-Pop 舞團的熱情演出,伴隨著最受K-Pop粉絲喜愛的歌曲舞蹈,投入一場難忘的K-Pop體驗。此外,為了給觀眾創造最真實的體驗,人氣女團OH MY GIRL將通過直播的方式參與活動。 相信因為疫情影響,不少人已經很久沒有「回鄉」了吧?為了一解大家的旅行癮,重新感受韓國的氣息,「韓國廣場2022」將於10月22至23日在西九龍文化區藝術公園舉行。「韓國廣場」是個市集模式的開放文化空間,以韓國飲食﹑生活用品及文化為主,期間展銷多種韓國產品。現場更可欣賞音樂﹑跆拳道等精彩文化表演。 <韓國廣場2021> 為慶祝霹靂舞成為 2024 年巴黎奧運會正式項目,韓國音樂會 “Meet the world, Center of the world”將於11月6日,在九龍灣國際展貿中心展貿廳3為大家帶來韓國頂級霹靂舞團與韓國混合音樂團體的合作舞台。曾在國際B-boy五大賽事中獲得世界首個大滿貫的韓國B-boy舞團「JINJO CREW」首次來港舉行演出,並與韓國混合音樂團體「情歌樂會」帶來合作舞台。 如果你是追星族,相信都會擁有一枝應援手燈。在10月25日至11月26日期間,駐香港韓國文化院將舉辦「Lights of K-Pop […]

免費

鄭明祚: The Paradox of Beauty

Soluna Fine Art 上環西街52號, 中西區

Soluna Fine Art 誠意呈現與韓國超現實主義畫家鄭明祚首個於畫廊舉辦的個人展覽「The Paradox of Beauty」。九月代表夏天即將過去,秋天即將來臨,是季節交替的時刻,而本月份具有象徵意義。是次展覽將展出鄭明祚13幅的作品,描繪穿著韓國傳統服飾「韓服」的女性和她們如何跨越生命中不同季節和社會階級。「The Paradox of Beauty」的展覽為二零二二年九月十六日至十月二十五日,開幕定於二零二二年年九月十六日(星期五)。 觀看鄭氏的作品時,觀眾一開始可能會被華麗的點綴吸引,但在這輝煌的表面後有更深含義。畫中女性隱藏的面孔、背景、禮服、髮型和首飾正提示觀眾,在韓國歷史和現今的社會中,美其實帶有自相矛盾的意思。例如,畫中的背景可以被分為鮮豔和黑暗的主題,分別反映作畫對象的社會地位和大眾對他們隱含的態度。 畫作「Play-Ground #20-06」描繪了一位妓生(指受過很高的藝術造化的社會階層,其社會地位在鮮王朝時期屬賤民)置身於日月五峰圖(일월오봉도)的中央。日、月、五峰是朝鮮王朝御座後常見的屏風圖案,是朝鮮王權的象徵之一。圖中的日、月代表着陰陽,國王和王后,而五座山峰代表國王的威嚴和國家繁榮。鄭氏重新詮釋韓國傳統文化標誌可能是為了暗示妓生作為一個顯著的社 會階層,如何低調地參與一些重要的歷史事件,但仍然能保持美麗的容貌和溫柔的舉止。妓生同時間俱備各種技藝和個人修養,能夠跟客人交談,因此她們又有「解語花」的美稱。相比之下,「The Paradox of Beauty #22-02」利用燈光去突出朝鮮皇后的背影,讓她不受外界干擾之下被黑暗包圍。這跟巴羅克繪畫有相似的地方,兩者都透過光影變化去強調激情和戲劇性。鄭氏還採用了明暗對照法,使朝鮮皇后的渴望與反省顯得更加鮮明。雖然她身著盛裝,代表著高貴王權,但卻看起來很悲涼。 一方面,鄭氏的畫作為不論社會階級,一直以來受到壓迫的韓國女性而哀嘆。另一方面,她用嶄新的角度賦權於畫中的人象,讓她們在社會和大眾傳統對性別和階級的刻板印象之中重新拿回自身的價值。在某種意義上,畫中描繪的女性跟現代女性很相似。她們就如妓生一樣,在複雜的社會制度內,需要接受訓練和正規教育,但仍希望能保留一定的自主性。還有,現代女性跟朝鮮皇后亦有共通點。她們可能表面上看起來無可挑剔,但其實在嚴格的社會規則和系統性壓迫下掙扎。而事實上,畫中穿著韓服的人象是鄭氏的熟人,她們透過親身經歷,比任何人更加清楚現今韓國社會還遺留下的性別和社會階級的問題。 所以,鄭氏刻意地隱藏肖像畫中的面孔,邀請觀眾考慮古今的社會背景,去重新審視自己對女性美的看法。這分析的過程猶如反映畫中轉過身去的人象,都在專注於其他事情上。再者,鄭氏的超寫實肖像使現實和幻覺的界線模糊,從而鼓勵觀眾自我審視和反思「美」當中自相矛盾的意思。

免費

William Klein:別樹⼀格

f22攝影空間 九龍梳士巴利道 半島酒店商場, 油尖旺

今年九⽉,f22 攝影空間欣然呈獻攝影巨匠 William Klein 的《別樹⼀格》展覽,帶領觀者細味其中⼀位最具影響⼒攝影師的破格傑作,透過其時尚攝影探索傳統與⾰新之間的微妙關系。Klein 以其嶄新的創作理念重新定義攝影,拓闊當代攝影藝術的界限。 Klein 於 1928 年⽣於紐約,師承法國畫家 Fernand Léger 習畫。1950 年代初,Klein 在與建築師 Angelo Mangiarotti 合作期間⾸次接觸攝影,更在 1954 年被《Vogue》雜誌藝術總監Alexander Liberman 邀請擔任雜誌攝影師,正式踏上攝影⽣涯。他的作品從構圖、燈光、佈置上流露他對抽象幾何與線條對比的濃厚興趣。Klein 為時尚拍攝注入了街頭塵囂的活⼒,以熙來攘往的街道映襯華麗雲裳,將⾼級時裝世界從攝影棚裡帶到現實中。此外,他結合了繪畫及攝影,將過去攝影師在底⽚上以油筆標示所選圖像的⽅式,化作與觀眾溝通的媒介,呈現全新的藝術作品。 Klein 的作品極富前瞻性,對後世影響深遠,多年來獲獎無數。他於 1989 榮獲法國藝術與⽂學勳章,並於 1999 年獲英國皇家攝影學會授予百年紀念獎章,及後在 2012 […]

免費

海姆.斯坦巴赫:錫鼓

白立方 中環干諾道50號, 中西區

香港白立方榮幸推出海姆·斯坦巴赫(Haim Steinbach)個展“錫鼓”,展出藝術家的新近作品。本次展覽也精選了藝術家過去20年間的創作,反映了斯坦巴赫對日常物的運用,以及對選擇、排列和陳列在美學和文化意義上的呈現。 自 1970 年代以來,斯坦巴赫就為各種拾得物製作各種建築結構和裝置,特別是採用了帶有彩色表面、由多個部分組成的楔形架子,以40、50或是90度角的斜面陳列物品。斯坦巴赫在工作中採用了呈現而非再現的方式,建立起一系列的聯繫,通過日常物品的陳列讓眾多潛在的主題從中顯現。 “我把我的作品視作與此時此刻的一種互動,也是與現存事物的考古學、與我們都參與的當下進行互動,”斯坦巴赫表示。 在畫廊地面層展廳內,一組紅色和黑色的雕塑帶有明顯的俄國結構主義的色彩特徵。它們有著連貫的形式卻涉及廣泛的主題,對藝術史和大眾文化兩個層面同時進行了借鑒,同時也通過精確的物品語言對獨特的或無處不在的事物進行指涉。展廳裡的另幾件作品則展示了與科幻小說相關的物品。例如,2016年創作的《太陽能燈》包含一個黑色和紅色的楔形架子,上面放著一個黑色的狗狗咀嚼棒“Kong”、一隻塑料太陽能驅動的玩具熊和一個“星球大戰”的金屬午餐盒。一直在日常生活中流通著的物品攜帶著強烈的記憶價值,但在這裡經過被重新排列及賦予新的語境後,這種價值開始動搖。 斯坦巴赫於 2005 年左右首次將“Kong”狗狗咀嚼棒這一元素引入其“陳列架”作品中。在這裡,它充當了連接地面層展廳作品的一條線索。當它被直立於斯坦巴赫的一個陳列架上時,呈現出一種讓人聯想到類似於寶塔一樣的建築存在,而其重複、起伏的曲線則令人想到康斯坦丁·布朗庫西或漢斯·阿爾普等更多現代主義大師的作品形式。在這種變化不斷的聯想遊戲中,一件物品的含義會隨著它所放置的環境而發生改變,而這也是斯坦巴赫實踐的核心。他問道:“通過將 咀嚼棒放在午餐盒旁 這對午餐意味著什麼?” 斯坦巴赫對架上物品的使用就如同詩歌中的文字、音樂中的音符或繪畫中的圖形,節奏和重複、相似與差異,都為整體注入了靈動的生機。藝術家曾說過:“我們通過物品交流,就如同我們通過語言進行交流。”如果我們將其作品中的物品理解為文字,架子則提供了一種語法或結構,而斯坦巴赫將它們的角色比作五線樂譜或棋盤的網格。在作品《El Lissitzky II-4》(2008–12) 中——標題來自於俄國藝術家、至上主義運動的聯合創始人El Lissitzky——兩輛迷你紅色和黑色玩具車排放在一個大型狗咀嚼棒旁邊,共同放在一個紅色和黑色架子上。作品整體在色調和形式上達成了平衡:例如,放置汽車的架子的幾何黑色部分與黑色的狗咀嚼棒相呼應,而狗咀嚼棒的球形起伏外觀則有節奏地與汽車鮮紅色的車輪相呼應。 展覽的標題取自斯坦巴赫 2011 年的作品《錫鼓》。深紅色的架子上,放置了四件物品:一件 Vinyls Attack 玩具公仔、兩個放在突起木板上的小狗咀嚼棒、一個《星球大戰》的小塑像以及一小段鋁製管道。正如斯坦巴赫所說,標題暗示了君特·格拉斯(Gunter Grass)1959 年的小說《錫鼓》,同時也暗指某一種特定類型的物體和金屬的聲音。當標題指向一個在作品中並沒有實際存在的物體時,它也引起了人們對標題作為另一個日常物的關注,成為了作品中的“附加物”。儘管物品間顯現出了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視覺聯繫:鋁材管道的顏色與玩具的銀色色調相匹配,而 Vinyls Attack 玩具公仔張大的黑色嘴巴與狗咀嚼棒的純黑色形成一種重複,但這組物品也引出了一段關於物質的歷史,一段和製造、勞動、工業相關的歷史以及一段(走過的)進步和彎路、必要性和浪費的歷史。這些主題在《夜曲》(2022)中再次被探索,正如作品名所暗示的那樣,作品整體呈深色調:一個深灰色的架子上放著四件深色物體。兩個相同的午餐盒(“星球大戰”中千年隼號飛船的形狀)、一個狗咀嚼棒以及一個電子機器人玩具人偶幽默地指涉了有關“好與壞”的敘述,以及兒童故事中嚴格的道德劃分。 一層的展廳內,兩件新作品呈現了來自丹麥設計師設計的鹽和胡椒研磨器。這些研磨器象徵著斯堪的納維亞設計在全球的風行,就像《星球大戰》的午餐盒一樣,它們既作為收藏品受到追捧同時又是實用的日常物。藝術家在一件作品中將研磨器放在兩節金屬管旁邊,而在另一件作品則把它們放在貓頭鷹形狀的存錢罐旁,通過這樣的方式斯坦巴赫邀請觀眾來思考我們是如何為不同物品賦予價值的,以及這如何反映和塑造了我們的身份。而在《無題(硬帽子)》(2013)裡,斯坦巴赫採用了不同的陳列方法,在一個木框中放進一塊玻璃架子,上面展示著一頂帶著猙獰的鯊魚臉的橄欖綠硬帽子。物品被放在像是玻璃櫃的展示容器中,讓人覺得在此陳列的是一件昂貴的藝術作品或有著很高價值的物件。斯坦巴赫以此來鼓勵觀眾重新思考平日生活中令人好奇的一些瞬間——這裡,這一瞬間被懸掛在一個臨時的圖像展示空間內。 斯坦巴赫在樓梯轉角的牆面繪畫“starbucksroast”中,對色彩的力量作為一種意識形態和人類學的方式進行了深入一步的探索,並與地下層展廳的主題形成了連接。這塊大型的咖啡色長方形繪畫出發了眾多可能的反應:從當代生活中無所不在的咖啡及其作為社會慣例的功能,到咖啡強大的商業潛力,或許是品牌的故事、連鎖店、擴張和全球化等各種議題。他將這一顏色和它的名字(採用了多樂士生產的棕色塗料)都視為拾得物,並且它們就像其陳列架上的作品一樣,能夠引發多種聯想。許多看到這件作品的觀眾都會聯想到跨國咖啡集團星巴克,但其他人可能會將其與赫爾曼·梅爾維爾 […]

免費

字由人──漢字創意集

香港藝術館 尖沙咀梳士巴利道10號, 油尖旺

展覽由客席策展人、著名設計師劉小康與香港藝術館聯合策展,並聯同展覽顧問香港中文大 學藝術系客席教授陳育強教授共同呈現當代香港文化藝術的不同面貌。 這個展覽闡述了漢字在日常生活、商業應用及藝術創作的多個面向,以及這些創意在亞洲的呈現。展覽獲得眾多藝術家、藏家及機構的支持,展示了漢字對人文生活及當代創作上的價值,予觀眾多重視野探尋漢字、書法、創作與藝術的關係。 展覽特色: -  探尋漢字在日常生活、商業應用及藝術創作的多個面向 -  漢字創意在亞洲的呈現 -  透過在不同領域的漢字研究成果,呈現漢字對人文生活及當代創作上的價值

免費

朱興華:赤子爾我

漢雅軒畫廊 葵涌工業街17-21號美安工業大廈2/F, 葵青

《朱興華:赤子爾我》謹訂於2022 年9 月10 日在葵涌漢雅軒開幕。展覽展出朱興華的二十多幅新作,除了為人津津樂道的「城市人物」和「花卉」,更包括一批首次亮相,以「軀體」為題材的作品,探究生命的溫度。 青年時期進入專科學院後,朱興華的繪畫生命與他專業心 理科護士的生涯長年並行。他著眼心理的脆弱點以關心平民,以是他的人情味沒有市井氣,雖然取材不離香港人熟悉的片段。他的技巧帶著素人畫的稚氣,但懷著世故的淳厚。小市民生活之樂在於人情與天倫,這是抵禦商品化時代的底氣,也是親近世間事物的出發點。

免費

賈娜·貝尼特斯《狂野中的沉默》

藝術門 中環畢打街12號畢打行6/F, 中西區

藝術⾨榮幸呈獻菲律賓裔美國藝術家賈娜·貝尼特斯的個展《狂野中的沉默》。本次展覽展出⼀系列貝尼特斯近年的作品,她的繪畫從多⾓度帶領觀者⼀窺⼈體的奧妙。 《狂野中的沉默》頌揚繪畫是⼀種獨特的媒介,⽤作探索複雜和神秘的⼈⽣體驗。展覽標題中的“狂野”⼀詞反映⼈類本質豐富的情感和直覺;⽽“沉默”則意味著⼀種刻意擺脫世俗干擾的反應,⿎勵⼈們從糾結瑣事中抽離,珍惜當下體驗。 整個畫廊空間由多元活潑的繪畫⻛格和形式貫穿,包括:以鬆散筆觸繪畫的抒情舞者、充滿內⼼爆發⼒的厚塗姿勢繪畫,還有⼀些抽象表達靜謐空間的作品。為了表達情感的強度、深度和復雜性,貝尼特斯運⽤⼲泛的繪畫技巧,利⽤傳統的畫筆和橡⽪刮⼑創作,甚⾄⽤上實驗性質的⽔⺴。此外,她亦改變了初稿標記的速度和⼤⼩,衍量筆蹟的透明度和不透明度、顏⾊和線條,以及顏料的干濕。重要的是,這些技術可互相交疊,打造出別樣的視覺效果,正如⼈體的多樣性:可作避難所、⾳叉、記憶和⾝體信息載體、直覺揚聲器、⾁體,以及脈輪經絡的路徑。 ⼀系列繪畫與藝術家有著親密的關係,逐⼀提供線索供觀者發掘。 繪畫的歷史及其形式發展植根於貝尼特斯的藝術實踐,她將繪畫連結當代⼼理學、佛教、道教、基督教和密宗的概念。具體來說,她專注探討⼈類漫⻓進化⽽發展出的本能反應——爭取-逃跑-僵住模式(fight-flight-freeze),到底這種遇到危險和傷害便瞬間啟動的防禦機制,是否可以被暫停-停留-軟化(pause-stay-soften)取代?在社會動盪和種族主義⽇益加劇下,她不相信以怨報怨是可⾏和唯⼀的⽅法,並懇求觀者反思:如何才能更慷慨、真誠地接納他⼈,寬容⾯對不如意的事物呢? 展覽中每件作品皆⼤同⼩異地傳遞⼈體能量轉換的過程,以隱喻不模糊的⽅式表達,它們如結晶般呈現後消失。整個形式存在於閾限狀態,任其流動、嶄露、溶化、破裂、滑過、向上、扭曲和構成。通過繪畫媒界實踐,⻉尼特斯主張“保持⼈類最原始狀態時候的純粹”,如運⽤姿態繪畫來激活⾝體中蘊養的⽣命能量。鑑賞⻉尼特斯的作品就像在閱讀⼀封情書,以視覺形式給予觀者⼀個明確的“肯定”,讓他們以直覺找出答案。藝術家的姿態繪畫主要依靠直覺判斷,不僅反映⾃由意志的練習,更是⼀種哲學和精神理想的表現。 貝尼特斯的作品充滿鮮豔的⾊彩,繪畫在抽象與具象、混亂與秩序、蠻⼒與柔情間遊⾛。同時亦傳達⼀種充實與虛無,出席與缺席,收縮與擴展。在⼆元性的對⽴中,本次展覽旨在打造空間培養觀者應對兩極,遏制⽭盾。 《狂野中的沉默》邀請觀者打破墨守成規慣性思維,主動聆聽內⼼的聲⾳,並向感覺、直覺和相互關聯的廣闊世界敞開⼼扉。踏⼊畫廊空間,各個展廳所表達的訊息漸強,是不容錯過的現場親⾝體驗。

免費

匠藝琉光:中國古代玻璃器的西亞元素

港大美術博物館馮平山樓地下博藝軒(請由馮平山樓入口進入) 港薄扶林般咸道90號, 香港

香港大學(港大)美術博物館榮幸呈獻「匠藝琉光」展覽,展示一批早期玻璃容器,以期呈現絲綢之路沿途邦國之工藝及風格融匯。是次佈陳內容選自本館近期獲贈及承蒙借展之玻璃精品,源頭均為西亞或中國。玻璃吹製技術於公元前一世紀由羅馬帝國的腓尼基人建立,然而此次展品之形制,卻與上溯至公元一世紀敘羅巴勒斯坦地區之器形風格,以及公元六世紀之伊斯蘭波斯瓷器及金屬器皿的樣式存在相當關聯,為玻璃製作技術與域外裝飾風格東漸提供重要例證。 自公元後首千年,絲路所孕育之技藝交流、商貿互動方興未艾,其繁茂昌盛,尤其體現於此批文物錯綜複雜的出處與文化軌跡。當中流轉於疆界間的生產技術、器物種類及設計特徵更使之成為趣味盎然的考究課題。此等精緻脆弱的藝術形式數百年來備受珍視,墓葬出土文物中亦不時涵括域外進口和中國本土玻璃器物。 開放時間: 星期二至星期六,上午9時30分至下午6時 星期日,下午1時至6時 逢星期一、大學及公眾假期休息

免費

習福德:迷失的小雞

魏畫廊 中環雲咸街19-27號威信大廈, 中西區

魏畫廊榮幸宣布呈現其全球總代理之國際知名藝術家習福德(CEET Fouad)個展「迷失的小雞」(LOSt Chix),習福徳後疫情時代的最新作品將為朋友們帶來希望與樂觀的力量。展覽將於 2022 年 9 月 7 日開幕,持續至 2022 年 11 月 7 日。 時為慶祝魏畫廊成立 5 週年,2022 年 9 月 1 日開始將分期舉辦媒體招待會及貴賓預覽酒會 , 配合藝術家現場牆繪,誠邀媒體及朋友們參加。 打破街頭塗鴉的既定時空,習福德將帶領小雞從戶外「入侵」畫廊,並將以往的完成品欣賞模式轉變為難得一見的生動現場創作,邀請大家共同見證小雞的誕生。朋友們還可以在現場與藝術家和小雞們深度對話,聆聽與分享他們的內心故事。 習福德是知名的當代藝術家,他筆下色彩繽紛的小雞(Chicanos)備受青睞。身為摩洛哥裔藝術家,北非的民族身分為他的藝術表達增添了一份熱情的血脈。他同時居住於法國和香港,國際化與多元化的視角亦成為他作品中不可割捨的一部分。 成長於法國圖盧茲,習福德年輕時就通過塗鴉和牆繪將自己對街頭藝術的理解融入城市中的大街小巷。2003 年以後,他來到中國南部以及香港工作與生活,並且在這裡發展了他最為知名的小雞形象。 來到香港後,習福德的跨文化背景與充滿活力的藝術表達與香港的城市個性尤為契合,使他在眾多知名的塗鴉藝術家中脫穎而出。除了在畫廊舉辦展覽,他的作品亦走入都市的公共空間,成為城市文化的一部分。在香港街頭漫步常常可以遇見他大尺幅的塗鴉作品。他亦曾受邀參加香港的法國五月的復活節活動,將兼備個人特色與互動樂趣的作品帶入香港社區。 […]

免費

男士戒指:YVES GASTOU傳奇珍藏

K11 MUSEA L'ECOLE 尖沙咀梳士巴利道18號 K11 MUSEA, 油尖旺

L'ÉCOLE 珠寶藝術學院亞太區分校匯聚了已故著名法籍藝術品商人Yves Gastou珍貴非凡的個人藏品,見證他40年來憑藉過人熱忱,孜孜不倦地尋覓心頭所好的精彩旅程。逾300枚戒指組成一闋謎語,蘊藏著許多美不勝收的寶物、觸手可及的夢想、耐人尋味的謎團和銘心刻骨的回憶,漾起無數遐想。 策展概念由五個主題構成,分別為「歷史遺痕」、「哥德風格」、「基督教神秘主義」、「虛空浮華」和「多元美學」。是次展覽涵蓋不同的地域和年代,從17世紀威尼斯總督指環, 到1970年代美國飛車黨戒指;由骷髏悼亡戒指,橫跨至主教指環。這些琳瑯滿目的男士戒指背後各有故事,象徵婚盟、信仰、權力,滋養著美學與文化。 《男士戒指:Yves Gastou傳奇珍藏》向此既難得又具個人風格的家族寶藏致敬,繼巴黎和東京展出後登陸香港,成為L'ÉCOLE珠寶藝術學院十週年慶典的一部分。

免費

文化按摩師藝術節2022

現場和綫上

由香港藝術中心主辦,《文化按摩師藝術節2022》(藝術節)已於本年度五月回歸。藝術節將於下半年帶來更多精彩節目,當中包括由四位藝術家黃譜誠、羅銳、張韻雯及何明恩聯手創作的參與式劇場工作坊「藝術 X 精 ! 氣 ! 神 !《日託夜託事務所》」,引領參加者回顧過去再想像未來, 以遊樂方式尋找共同的力量;  墨西哥音樂藝術家Nahum 的新作 「藝術 X 生態及人工智能《Stories From Home》」藉由人工智能及由人造衛星收集的數據,掀起對生態的關注,節目將聯同本地音樂創作組合石山街,帶來視聽音樂會《Act 1》,以全新角度呈現生於地球及置身宇宙的體驗;由跨媒介藝術家鄧國騫主理的「藝術 X 集體情感《麋鹿》」透過體驗劇場及展覽匯聚集體情感,帶領觀眾在共渡的時間內探索記憶、幻想與現實; 媒體藝術家梁基爵的作品「藝術 X 符號學及數學《零乘任何數等於零?》」則由符號學角度出發,利用記錄香港當下的生活素材,化為可量化的科學數據,演繹以「0」作主題的跨媒介作品;《跨界學堂》種子基金得獎提案「藝術 X 社會學 《Y.L.S.L. 自救娛樂組合》」,由青年編劇徐梓晴原創企劃,以實驗劇場作媒介,探討及挑戰時下流行娛樂節目公式,實踐「自己娛樂自己救」。 多場充滿探索性的跨學科藝術體驗即將來臨, 開拓領域邊界,刻畫藝術全新藍圖。 藝術節網上開放節目《文化按摩師Talking Heads […]

免費

潛入你眼簾——皮皮樂迪.里思特

大館 賽馬會藝方 中環荷李活道10號大館, 中西區

大館當代美術館最新大型展覽「潛入你眼簾——皮皮樂迪.里思特」將於今年夏天開幕,讓觀眾深入領略國際知名媒體藝術家皮皮樂迪.里思特(Pipilotti Rist;1962 年生於瑞士)塑造的奇妙幽默世界。展期為 2022 年 8 月 3 日至 11 月 27 日。 此為皮皮樂迪的首個香港大型個展,匯集了她過去 30 年超過 45 件標誌性作品,包括早期幽默諷刺的單頻道錄像、聲色樂繽紛的大型影像裝置、融合錄像和日常物品的雕塑作品,可説是集藝術家大成的一場作品盛會。「潛入你眼簾——皮皮樂迪.里思特」亦會展出許多特別為大館創作的委約新作,從賽馬會藝方的玻璃窗出發,延伸到大館的不同歷史角落:在監獄操場上的大型沉浸式錄像雕塑、D 倉内一個個牢房所轉化而成的藝術空間,以至在檢閲廣場的大型牆壁上的作品。這場皮皮樂迪.里思特在香港的首展將讓觀眾充分感受藝術家如何把聲音、色彩及流動影像共冶一爐,創作出從紐約(新當代藝術博物館、現代藝術博物館)、洛杉磯(洛杉磯當代藝術館),到京都(京都國立近代美術館)、悉尼(澳洲當代藝術博物館),無一不迷倒世界各地不同年齡觀眾的「虛擬環抱」。 皮皮樂迪一直探索錄像的可能性,以另類視覺呈現現實和理想世界、人類在大自然的地位,以及身體(尤其是女性身體)與數碼世界之間的關係。她的作品邀請觀眾以全景、特寫,甚至走進身體內部,從内到外等不同角度觀察事物,同時讓觀眾透過身體更清楚了解錄像的視角。藝術家尤其關注身體外部與內部之間的聯繫,特別著迷於連接兩者的中介或界面,如攝影機鏡頭、皮膚、眼膜等。這些界面當然有助於建立記錄、辨識圖像與對象物之間的指示關係,同時也對這種物與像之間相互指涉的關係予以模糊、扭曲及重塑,繼而開闢一個容納思辨、遐想和遊玩的創作空間。正是這種臨界的矛盾狀態,啓發出展覽主題「潛入你眼簾」,邀請觀眾進入流動影像的廣闊天地,以嶄新眼光體驗世界,窺探個人表達、身體政治、生命與大自然繽紛色彩的全新視野。皮皮樂迪令人著迷的裝置,既撫慰心靈又充滿幽默感,令觀眾看得眉飛色舞之餘,亦能深思自省,開啟各種亦幻亦真共享經驗的可能性。 展覽策展人 Tobias Berger 說:「大館三年前夏季辦過的村上隆展覽大受歡迎。我們非常榮幸能在大館當代美術館再次舉辦另一位殿堂級藝術家的大型展覽,這次不僅會展出皮皮樂迪.里思特劃時代的重要裝置作品,還會展示她的許多新作。 」 「任何一所當代藝術機構主辦如『潛入你眼簾』這樣規模龐大、複雜細緻而高瞻遠矚的展覽都得傾力以赴,而我們也盡心籌備了三年有多。」大館藝術總監簡寧天補充說:「一如大館所有藝術及歷史文物節目,『潛入你眼簾』這大型展覽有賴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的支持,提供主要資助,爲此我們衷心感謝。同時,感謝企業贊助商東方匯理財富管理成為『潛入你眼簾』展覽的卓越贊助,令這個魅力十足、充滿歡樂和令人振奮的夏季節目,能辦得有聲有色,不同凡響。」 展覽期間,大館當代美術館亦會舉辦一系列多元化的公眾節目及教育活動, 其中包括皮皮樂迪.里思特親身出席的「大館對談」、放映藝術家親自精選電影和錄像的「皮皮樂迪.里思特之選」、 像素映射及燈光工作坊、「老師早晨」及教師工作坊、策展人導賞以及其他公眾導賞團等。展覽期間亦會有不少適合家庭的親子活動,包括兒童預展及家庭日活動,而「皮皮樂迪.里思特不夜館」將邀請特別嘉賓,提供專為展覽而設的嶄新學習體驗。 賽馬會藝方接待處亦將開設特別禮品部,出售藝術家特製版本和其他商品。除口罩、海報和印刷品外,里思特還預備了以扭蛋玩具形式推出的特色商品,為參觀者帶來別針、徽章、膠帶、玻璃清潔布等驚喜。

$65 – $95

漢字城韻──書法中的詩舞畫樂

香港藝術館 尖沙咀梳士巴利道10號, 油尖旺

香港藝術館明日(七月二十二日)起舉行「漢字城韻──書法中的詩舞畫樂」展覽,展出超過七十件香港藝術家書法作品的館藏,並以文學、舞蹈、圖像和音樂配合展示,讓觀眾暢遊詩舞畫樂之間,探索書法與生活的關係及所引發的香港當代創作。展覽亦結集不同界別的創作人,提供嶄新及多面向的觀展體驗,帶領觀眾進入書法獨特的審美體系。 中國書法是唯一以文字為體的藝術,在人類文明史上已延續千年。書法藝術承載的不單是由功能性的文字傳意至抽象審美的歷程,更展現了人類文明發展長河中,個體的情感與精神面貌。 是次展覽展現了書法藝術的各種書體,精選展品包括鄧爾雅《篆書詩》、區建公《楷書八言聯》、區大為隸書《幽蘭詩》、羅叔重《隸書五言聯》、饒宗頤《金書甲骨文》、趙少昂《行書詩》、徐沛之《草書黃偉文陀飛輪》等。展覽從書法藝術與詩、舞、畫、樂之間的關係出發,讓觀眾從自己的知識體系及興趣中,發掘欣賞書法的樂趣,並重新審視在科技的高速發展之下,保存和延續經典文化成果的價值。 同場展出包括不同界別本地創作人的作品,與書法作品互相呼應生息。導演卓翔及編舞家王榮祿創作了舞蹈影像裝置,舞者以身體的力量、姿態及律動回應書法的動勢。作曲及聲音藝術家趙朗天創作了聲音作品,以旋律穿梭於展場跌宕起伏的書勢舞勢中。多媒體藝術家吳子昆則以「容積捕獲」技術,捕捉書法家書寫時的立體信息,並利用三維動畫技術於兩幅投影牆重新呈現書法家書寫的動作,延伸觀眾想像。多位作家、詩人、藝術家及專家學者結合自身專長及生活體驗,以文字或影片形式回應書法作品。

免費

走進巴洛克——卡波迪蒙特博物館珍藏展

香港藝術館 尖沙咀梳士巴利道10號, 油尖旺

十七世紀的意大利藝術品多以戲劇化的光影、誇張的動作及人物表情營造張力,著重強烈及現實的情感表現,後來史學家稱為「巴洛克藝術」。當時的藝術家猶如沉浸式體驗的始祖,其畫作動人心魄,讓觀者仿如置身畫作之中。 今次是卡波迪蒙特博物館首次與香港藝術館合作,在香港舉辦展覽。是次展覽將聚焦館藏四十件意大利北、中部文藝復興後期作品及那不勒斯巴洛克畫作,所有藏品分別來自該博物館的法爾內塞典藏及波旁典藏兩大核心收藏,並首次於香港展出,當中包括提香、安尼巴萊•卡拉奇、阿爾泰米西婭•真蒂萊斯基等享負盛名的大師作品。畫作題材涵蓋宗教、聖人、神話人物、靜物及風景,展示意大利那不勒斯在十六至十七世紀不同的風格題材與藝術成就。 為配合是次展覽,香港浸會大學協理副校長(跨學科研究)兼創意藝術學院創院院長潘明倫教授為這些作品設計巴洛克音樂及聲音景觀,為藝術欣賞添上聽覺元素,引領觀眾走進巴洛克的藝術世界。藝術館亦邀請了了三位本地藝術家透過不同媒介回應巴洛克時期大師的作品,共同為展覽注入香港視點,讓觀眾享受一場穿梭於古今之間的藝術體驗。 新媒體藝術家伍韶勁受巴洛克畫家阿爾泰米西婭‧真蒂萊斯基的自傳式畫作啟發,並有感科學發展對巴洛克藝術的衝擊,以伽利略的擺鐘論加上巴洛克戲劇化的光暗對比,創作一個讓觀眾可感受光影、動靜之間張力的沉浸式空間;視覺藝術家周俊輝則以相片裝置重新演繹巴洛克繪畫中的人物,把本地文化元素融入巴洛克藝術,讓中西、古今文化擦出新的火花。插畫師missquai 與香港藝 術館的策展團隊透過豐富的想像,透過故事及遊戲介紹巴洛克藝術的故事、意義及技法,與觀眾一同展開富趣味的藝術之旅。

$10

八大.尋龍記

香港科學館 尖沙咀科學館道2號, 油尖旺

自十九世紀發現恐龍化石以來,古生物學家致力研究恐龍,期望能準確剖析,更全面描述這些具代表性、來自遠古時期的史前生物。單是過去幾年,憑着古生物學家的努力,古生物學已找到非常重大的發現,讓我們更徹底了解這個充滿神秘的失落世界。為了慶祝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25周年,香港科學館特別舉辦一個極具特色的恐龍展覽,搜羅八組極具名氣和代表性的物種,包括暴龍、三角龍、棘龍、異特龍、西龍、梁龍、哈特茲哥翼龍和幼齡蜥腳類恐龍,這些來自恐龍盛世的物種首次同場展出。 是次展覽包括珍貴的化石真品、高完整度的化石骨架、古生物藝術插圖、以頂尖技術製作的影片,以及首次利用精確的科學研究,重構史前最大掠食性恐龍和最大的飛行生物。展覽團隊利用了獨特手法,融合科學研究、場景設計,揭露科學新知,給參觀者帶來身臨其境的體驗,讓他們欣賞生動的化石骨架。今次展覽期望能引發參觀者反思人類自身在進化史中,須積極面對未來的挑戰:例如全球暖化、極端天氣和生物多樣性減少等。是次展覽由香港賽馬會獨家贊助,是馬會支持康文署本年度的五個「香港賽馬會呈獻系列」大型展覽之一。

「繼往創未來」規劃與基建展覽

展城館 中環愛丁堡廣場3號, 中西區

為慶祝香港特區成立25周年,發展局及規劃署於7月6日至11月30日在中環展城館及毗鄰的愛丁堡廣場舉辦大型的規劃與基建展覽,並特以「繼往創未來」為主題,向市民大眾展示過去25年來,香港在規劃及基建發展方面努力的成就,同時介紹多個未來的發展項目。 室外展覽「大未來歷棋」  12個大型繽紛打卡裝置 是次展覽共分為室外展及室內展兩部份。位於愛丁堡廣場的室外展「大未來歷棋」,佔地7,000呎,以大型棋盤遊戲形式設計,將互動科技元素引入輕鬆玩樂的棋盤遊戲,配合海、陸、空三方面基建及相關有趣知識,呈現香港作為國際門廊聯繫粵港澳大灣區及世界各地的重要角色。從展城館俯瞰棋盤,更會看到「25」字樣,以慶祝香港回歸25載。 場內設有共12個關於海、陸、空基建亮麗繽紛的實體裝置,造型趣緻,當中展示趣味小知識。訪客不但可與高3.5米的港珠澳大橋、高3.3米的門廊Gateway 及可轉動的壽司桌合照,亦可坐上模擬航天走廊的無人駕駛運輸系統或貨櫃箱組合,或爬入高鐵或行李箱裝置內,selfie一番留念。 掃瞄裝置上二維碼  大玩AR拍照或網上遊戲 佈置同時注入大量互動及創新科技元素,訪客在起點掃描二維碼後,可即時在手機上進行遊戲,在虛擬的棋盤上按指示前行、回答問題或讀取有趣資訊。當到達终點完成遊戲後,可憑手機遊戲介面上的「完成頁面」,到展城館內換領紀念品。 特別推介:AR高鐵動感號及AR傳送門。透過掃二維碼,AR高鐵動感號列車便可躍現眼前;訪客亦可經「傳送門」二維碼,瞬間轉移到中國及世界八大城市,包括北京(國家體育場)、上海(東方明珠塔)、深圳(京基100)、澳門(大三巴牌坊)、倫敦(倫敦眼)、紐約(時代廣場)、巴黎(艾菲爾鐵塔)、東京(富士山),以全景相片作背景「打卡」。 部份裝置晚間亮起  在浪漫氛圍下呈現香港作為門廊的基建發展 部份裝置在晚間更會亮起,當中有雲型鞦韆架(高3米)、門廊Gateway、港珠澳大橋、模擬航天走廊無人駕駛運輸系統、壽司桌及機場第三條跑度長度,訪客在浪漫甜蜜的氛圍下,與摯愛及閨密一同體驗香港基建的發展成果。

免費

馳騁天下:馬文化藝術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九龍西九文化區博物館道8號, 油尖旺

馬一直是激發人們藝術創作靈感的源泉,魅力貫穿古今中外。此展覽精選111件故宮博物院藏馬文化藝術珍品,有繪畫、雕塑等,並展出13件來自法國羅浮宮,以馬為主題的世界藝術藏品。 此展覽共分五個部分: 第一部分:開篇以壯闊的姿態呈現來自漢唐兩代的馬文化與藝術。 第二部分:讓觀眾閒庭信步於神話傳說中的世界,觀覽形態各異的駿馬,牠們或翱翔天空,或飛掠海洋。 第三部分:節奏逐漸放緩,踏踏蹄蹄中,馬躍然於竹製筆筒、匏製蟈蟈籠、漆盒等日常用品上。 第四部分:繪畫及雕塑刻畫君王狩獵、帝王形象及戰爭場景,氣派恢弘,蔚然大觀。 第五部分:讓觀眾跟隨他鄉的駿馬,跨越國度,馳騁天下。

古今無界:故宮文化再詮釋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九龍西九文化區博物館道8號, 油尖旺

以嶄新手法推廣中國傳統文化是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的使命,是次展覽便是本館在這方面的探索。展覽邀請了六位香港多媒體與跨界藝術家以獨到的視角, 從香港當下的角度重新詮釋和演繹故宮文化和收藏,發掘紅牆黃瓦之下豐富多樣的中國文化。

同賞共樂:穿越香港收藏史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九龍西九文化區博物館道8號, 油尖旺

近代香港在逐漸發展為繁榮的貿易城市之時,也成為世界上重要的中國藝術品收藏地之一。二十世紀中葉以來,私人收藏逐漸傾向對外展示,有贈予公共博物館者,有設立私人博物館者,亦有不時籌備本地及海外巡迴展覽者。本展覽回顧香港本地收藏史,細述香港超過一個世紀的收藏活動,勾勒本地博物館發展的軌跡,並向一直為香港及海外觀眾推廣中華文化精髓的收藏家、學者、博物館工作者及其他各界有心人士致意。 展覽分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帶領觀眾回溯時光,回到1900年前後。自1842年開埠以來,香港一直是中國與世界之間的重要貿易中轉站。當中,以外國商人為目標客群的「外銷藝術品」備受歡迎。外銷品中,油畫揉合了中西技藝與美學,允為主流,瓷器及銀器等亦受追捧。 第二部分:展出香港收藏家贈予本地博物館與清宮相關的文物,除反映了當年收藏風氣的轉變,亦印證了100多年來香港與紫禁城的關聯。 第三部分:帶領觀眾重溫二戰前後香港公共博物館的發展期,展品包括香港大學馮平山博物館(現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大會堂美術博物館(香港藝術館前身)及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的早期藏品。 第四部分:從1970年代起,香港的中國藝術收藏及學術研究發展迅速。一些以前較冷門的收藏門類,如家具及宜興紫砂等,亦受到一些收藏家及學者的珍視,成為從香港興起進而影響世界的風潮。本部分展出具有代表性的精美藏品。

器惟求新: 當代設計對話古代工藝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九龍西九文化區博物館道8號, 油尖旺

現代中文所用的「設計」一詞雖於十九世紀末才為人廣泛應用,但中國匠人構思及創作器物的傳統已可上溯至數千年前。這些古代設計蘊含對創新的執着、對物料的實驗精神,或是對用家體驗的考慮,與當代設計思潮契合。是次展覽精選故宮博物院超過90件工藝瑰寶,以設計、製作及使用三個角度解讀中國傳統工藝的藝術價值。展覽亦會與香港的優秀設計師合作,展示傳統工藝對當代設計理念和文化生活的影響。 此展覽共分五個部分,由古今的設計概念如何契合開始,進而剖析中國的設計思想及製作技術,到設計品的使用,每一個部分均引入當代設計的視角,讓觀眾欣賞細味中國傳統設計之美。 第一部分:作為展覽的開篇,將會採用多種角度來闡釋當代設計理念如何與古代工藝精品相通。 第二部分:承接第一部分的思路,由設計概念延伸到中國工藝設計思想的源流。 第三部分:聚焦工藝品的製作過程,探討工匠如何根據不同材料本身的物理特性,運用精湛的技藝,將設計意念落實。 第四部分:以「用家體驗」為主題,讓觀眾從使用者的角度欣賞中國的工藝精品。 第五部分:以中國設計對當代的影響作結。

龍顏鳳姿:清代帝后肖像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九龍西九文化區博物館道8號, 油尖旺

清代宮廷人物肖像作品中,有一類專用於祭祀典儀。肖像中皇室成員的面容與氣質雍容端莊,服飾及背景遵循典制,並隨時代而演進;亦配合特有的建築空間、陳設位次及樂舞獻祭,超越一般藝術作品,成為禮制的載體。本展從多重角度闡釋八件清代帝后的祭祀朝服像及畫稿。既探討其作為繪畫作品的樣式變遷、細節象徵、創作過程、裝裱修復,又揭示其作爲宮廷文化產物所承載的儒家禮法、人生軌跡、展奉空間及祭祀儀軌。

凝土為器:故宮博物院珍藏陶瓷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九龍西九文化區博物館道8號, 油尖旺

工藝與技術的進步和審美觀的演變,造就了絢麗多彩的中國陶瓷藝術。除了廣泛作為日常用器外,精美的陶瓷代表了歷代統治階層的品味和財富。故宮博物院所藏歷代陶瓷,主要繼承明、清兩朝的宮廷典藏,品類蔚然大觀。本展覽為香港首個大型故宮博物院陶瓷藏品展覽。169件展品均為各時代的精品,是中國陶瓷史的縮影。展品中有66件國家一級文物,佔赴港一級文物總數近40%,彌足珍貴。 展覽分三個部分,展示故宮博物院珍藏的陶瓷精品: 第一部分:故宮藏品中的名品。 第二部分:新石器時期至元代陶瓷精品。 第三部分:明、清御窯瓷器。 此外,此展覽設教育空間,其中有多媒體裝置,並提供互動教育活動,還陳列來自特區政府古物古蹟辦事處及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的展品,讓觀眾認識中國陶瓷工藝技術、紋飾以及窯址。

紫禁一日:清代宮廷生活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九龍西九文化區博物館道8號, 油尖旺

清代(1644-1911年)十位皇帝與二十多位皇后在紫禁城中居住,他們有華美的物質生活與豐富的精神世界。展覽將帶您走進紫禁城中,跟隨其中的人物,穿越時空,體驗他們一天充實有序的生活。 清代宮廷生活日日不同,展覽並非呈現其中特定的一天,而是略按時間為脈絡,以不同空間為場景,展示十八世紀紫禁城的生活點滴。透過三百多件故宮博物院珍藏的文物,結合文獻記載,呈現宮中人物衣食起居、治國理政、敬天事神、家庭喜憂、遊園觀戲與臨摹鑑藏等情景。 第一部分:一日之計在於晨 第二部分:敬天事神 第三部分:三清茶宴、君臣吟詠 第四部分:為政之難 第五部分:御園小憩 第六部分:戲曲 第七部分:母子情深 第八部分:鑑藏臨摹 第九部分:夢境——緬懷故人

紫禁萬象 — 建築、典藏與文化傳承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九龍西九文化區博物館道8號, 油尖旺

紫禁城建於北京中軸線上的地理位置,昭示了它在政治與文化上的中心地位。清代宮廷深刻影響着現今大眾對紫禁城的印象:它奠定了其建築今日的格局、結合滿漢文化、整理保存典籍古物、支持創新工藝,並與世界各地交流。此展覽透過179件故宮典藏介紹清代的紫禁城。

未來交響樂

K11 MUSEA 尖沙咀梳士巴利道18號, 油尖旺

為慶祝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 25周年,K11隆重呈獻公共藝術項目「未來交響樂」,作為康樂及文化事務署主辦的大型戶外藝術項目「藝術@維港」下的四個藝術計劃之一。「藝術@維港」將於 6 月 23 日至 12 月 18 日於添馬公園、尖沙咀和紅磡海濱舉行,而四個藝術計劃則分別於不同地點設置多組結合藝術、科學和科技的戶外藝術裝置作品及大屏幕數碼投影,作品互相輝映,創造「打卡」熱點。當中K11之「未來交響樂」將於尖沙咀海濱展出國際及本地藝術家的創意佳作,為維港兩岸注入活力及創意,同時為公眾帶來嶄新互動體驗,為整個城市增添慶祝氣氛。 「未來交響樂」為K11精心策劃的公共藝術項目,將於K11 MUSEA海濱、星光大道及梳士巴利花園一帶,向公眾展現出K11站在藝術世界前緣,致力融合藝術、生活品味與科技的使命。項目包括由國際和本地藝術家創作的三件藝術品,包括Don Diablo的《HΞXAVΞRSΞ》(2022)*、湯姆.弗里德曼(Tom Friedman)的《Looking Up》(2022)和江逸天(Olivier Cong)的《a prelude for the future》(2022),透過創新科技與不同藝術媒介,探索充滿希望的未來。 《HΞXAVΞRSΞ》:通往元宇宙的「實體數位」大門 著名荷蘭藝術家Don Diablo創作的《HΞXAVΞRSΞ》是一件結合實體(physical)和數位(digital)的「實體數位」(phygital)作品,亦是「未來交響樂」的重點展品。另一個相同的《HΞXAVΞRSΞ》雕塑(版數:2/2)將同時首次在上海K11公開展出。 《HΞXAVΞRSΞ》是Diablo 與蘇富比拍賣行第三度合作推出的作品,而蘇富比亦是K11的長期合作伙伴。兩者一直致力推動藝術文化發展,今次再度攜手合作,向公眾呈現更多元化的創意藝術作品。《HΞXAVΞRSΞ》為通往元宇宙的「實體數位」大門,Diablo將他對元宇宙的構想製作成短片,並在雕塑內播放,讓觀眾透過大門窺探他對元宇宙的憧憬。Diablo更計劃不時轉換短片內容,並透過互聯網從他所在之處即時呈現於香港及上海的觀眾眼前。因此,《HΞXAVΞRSΞ》是一個超越文化及地域界限、蘊含多媒體藝術和音樂的跨界創意作品。 近年各界熱烈討論元宇宙,一方面憧憬當中的無限可能,另一方面又擔心影響社交模式。Diablo希望透過《HΞXAVΞRSΞ》將元宇宙帶到現實,打開一扇讓觀眾在實體和想像之間發掘更多可能的大門。 Diablo一直在數位藝術和NFT(非同質化代幣)界別引領潮流,其「實體數位」NFT作品《INFINITΞ FUTURΞ》(無限未來)及《DΞSTINATION HΞXAGONIA》大受歡迎,因此今次他亦會把《HΞXAVΞRSΞ》雕塑内播放的短片製作成NFT,讓《HΞXAVΞRSΞ》成為一件NFT雕塑。 「未來交響樂」其他藝術作品 […]

免費

諸相非相?

維爾潘畫廊 中環荷李活道53-55號, 中西區

縱觀悠悠藝術史,從倫勃朗到莫迪利亞尼、梵高到弗洛伊德,人臉向來是引人入勝卻又令人反感的泉源,亦為人性和博愛的體現,甚或是原始暴力和野蠻的標誌。無論以具象抑或抽象形式表現,肖像均乃反映世界的一面鏡子。 VILLEPIN的全新展覽《諸相非相?》,將展出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的傑作,並與亞德里安·格尼(Adrian Ghenie)、曾梵志、喬治·康多(George Condo)及井田幸昌(Yukimasa Ida)等當代藝術家進行深層對話。在過去數月間,VILLEPIN孜孜不倦地與世界各地的藝術權威以及策展人密切合作,攜手籌備是次畫展,籍以呈現藝術家究竟如何以人臉為媒介,反映人性面目背後的真相。VILLEPIN一如既往,將為畫展編寫並出版内容詳備的展覽圖錄,輯錄由龐比度中心副總監戴迪亞·歐登傑(Didier Ottinger)、梵高博物館展覽部總監艾溫·貝克(Edwin Becker)以及法國前總理多米尼克·德維爾潘(Dominique de Villepin)等重量級專家學者撰寫的文章。 畫展旨於開展過去與當下之間的對話,深入探討前文所述五位藝術家眼中,人臉的重要性。來賓可在VILLEPIN全新設計的内部佈局中,細意欣賞二十來幅震撼人心的巨作,並領略它們之間的交流。弗朗西斯·培根乃二十世紀最具影響力的肖像畫家之一,其儼如噩夢且令人不安的畫作,往往扭曲主人翁的臉龐以揭示其内心,無疑是畫展的核心議題。亞德里安·格尼的肖像畫,同樣通過扭曲的動態筆觸,重新審視我們的集體歷史與記憶。曾梵志的《面具》系列作品,描繪他在現代中國的社會環境下,觀察到的緊張和焦慮。另一方面,喬治·康多近乎平面的肖像畫大多造型怪誕且異想天開,而井田幸昌的作品則以厚重的油彩和未來主義的視角,延續作爲載體的歷史;是次畫展亦是井田幸昌作品在香港的初試啼聲。上述藝術家對人性的理解,將在畫展中充分呈現。他們個人背景和心路歷程迥然不同,卻殊途同歸地以獨特的視角,揭示我們當下目睹的極端憤怒、焦慮、激情和野心。 展覽對我們所身處的時代提出尖銳的問題:踏入科技時代後,人臉既已躲藏在面具背後,矯情以隱藏情緒,甚或在消失於屏幕中,解讀人臉是否仍有可能?先前舉行的《趙無極:友誼與融和》以及《來蘇之望——新巴黎畫派》無疑是珠玉在前,VILLEPIN定必再接再厲,秉承一貫的使命與承諾,向公眾呈獻有助於深化相互理解和溝通交流的藝術。 「世界被戰爭、危機及疫情肆虐之時,人們亦被恐懼和焦慮所征服。VILLEPIN意欲思考藝術如何能幫助我們開闢通往希望的新道路。我們匯聚多位藝術名家的作品,鼓勵來賓直視被扭曲乃至摧殘的、變形的、寓意人性的肖像畫。這些畫作迫使我們反思自己的恐懼和願望,並在當下這個支離破碎的世界上,為我們指出了解自己和他人的新方式。」

免費

陳福善畫室

香港藝術中心 香港灣仔港灣道2號, Hong Kong

人稱「福伯」的香港畫家陳福善,曾居住在位於灣仔駱克道的家居畫室——一個不僅是他生活的地方,亦是他創作的空間。陳福善的創作大多源於日常生活的景物,灣仔這個地區因此亦成為陳福善不少作品的創作靈感,例如街道風景、灣仔海旁、附近的店鋪等。不論是和諧自然的寫實畫,還是奇幻繽紛的抽象畫境,其作品都滿載時代的印記,具濃厚的本土歷史性。 「陳福善畫室」以陳福善的家居畫室為參考,並從他的灣仔故居中選取其私人物品,包括家品擺設、手稿及藏書作展示,以重現他當時的居住環境及作畫時的佈置。觀眾可在玻璃房間外,一覽他昔日的創作空間,透過第一身視覺感受他的創作世界,深入認識這位本地傳奇藝術家的多元面貌,藉此提升對陳福善藝術創作的欣賞。 「陳福善畫室」亦通過展示珍貴的歷史相片和文字紀錄,帶領觀眾回顧陳福善的藝術歷程和風格發展,並徜徉在造就「水彩王」傳奇一生的故事。立足當代,追溯香港藝術史軌跡。

免費

太古地產50周年慶祝活動:創流不息

不同地點

太古地產為慶祝於 2022 年成立50周年,與一眾世界知名及嶄露頭角的藝術家合作,舉辦一系列以 「創流不息」(ORIGINAL. ALWAYS.) 為主題的精彩世界級藝術節目。 這些跨越當代和數碼藝術的節目,以及具前瞻性的藝術家,充分體現原創的精神,將會以全新的方式為大眾提供別具一格藝術文化體驗。 一系列藝術節目包括:委託著名當代藝術家安東尼.葛姆雷 (Antony Gormley) 創作全新雕塑作品「Shelf II」,作為太古地產永久藝術收藏品系列之一;與十位本地及國際數碼藝術家聯手創作的限定NFT (Non-Fungible token) 藝術作品系列,將於今年稍後以「art drops」形式免費送出;以及將於太古廣場舉辦、以太空漫遊為題的沉浸藝術裝置「Orbstellar」,讓觀眾以嶄新方式體驗銀河奇觀和奧秘。 為慶祝與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第十年合作,公司將於5月27至29日展期期間,帶來由本地建築工作室ESKYIU設計的太古地產貴賓室。另外,與英國維多利亞與艾爾伯特博物館 (V&A) 合作呈獻的「包裏包外」 (Bags: Inside Out) 將繼續於旗下五個購物商場作巡迴展出,為太古地產50周年慶祝活動揭開序幕。 太古地產行政總裁彭國邦表示:「原創和創意為我們營造社區上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在過去半個世紀,這份精神一直啟發我們打造更美好的社區,讓藝術文化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我們的發展項目亦因為融合這些元素,為廣大市民營造具活力的社區而別樹一幟。我深信與我們的社區分享啟發人心的獨特藝術文化體驗,正是慶祝公司周年誌慶的最好方式。」 太古地產50周年精彩藝術節目 適逢今年與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第十年合作,太古地產將於展會期間設置貴賓室「PROPAGATION」,在場內為藝術愛好者締造一個開放空間交流共聚。該貴賓室由香港建築工作室ESKYIU精心設計,並將擺放由藝術家Alison Crowther創作的Kissing Bench長椅,讓參觀者感受藝術如何為社區注入生氣。 太古地產亦為其多元廣泛的公共藝術收藏品系列,添置由全球頂尖當代藝術家安東尼.葛姆雷 (Antony […]

免費

廣州購物誌──18至19世紀外銷藝術

香港藝術館 尖沙咀梳士巴利道10號, 油尖旺

自1685年清政府開海允許貿易起,便有不少商旅來訪廣州。1757年,清政府為便於管理,下令關閉廣州以外的所有通商口岸,只留廣州一口通商。直至1842年鴉片戰爭結束為止的八十餘年間,廣州是全中國唯一一個寬待洋人出入的口岸。清政府將來華外商的活動範圍規限於廣州城外西南方的商館區內(十三行)1,洋人在每月特定的日子,可在一名通事(翻譯)陪同下外出遊玩。 對於這些不諳中文,一般情況下受限在商館區生活的西方人來說,購物除了是貿易工作的一部分,亦成為他們其中一樣日常消遣。商館區購物街內的商店提供各式貨品,從手工藝珍玩、零售茶葉,以至土產、酒食等,滿足一眾洋人的購物慾。 本展覽的展品選自香港藝術館的精選館藏,並包括其他本地公私收藏中不同種類的外銷藝術珍品。參考當時旅粵洋人的遊記,將於展廳構築成一條互動的廣州購物街,讓觀眾展開一段充滿歷史和藝術氣息的櫥窗購物之旅! 承蒙沐文堂、其樂軒、思源堂(何安達先生)、香港中央圖書館、香港海事博物館及賀祈思先生鼎力支持2,惠借藏品,促成此次展覽,特致鳴謝。

免費

行行重行行

香港藝術館 尖沙咀梳士巴利道10號, 油尖旺

香港藝術館於2022年踏入60周年。為誌館慶,是次展覽與藝術館60周年的主題「焦點以外 ∙ 更多故事」遙相呼應,透過精選藝術館四大館藏──中國文物、中國書畫、外銷藝術、現代及香港藝術中廣為人知的藝術家與其鮮為人知的作品,呈現13個藝術歷程上的轉捩點,讓觀眾欣賞珍貴藏品之餘,亦可了解藝術家的人生故事、館方研究的重要發現、或從技法的突破看中國文物史上某個里程碑,以及收藏家的獨特視野與藝術傳承的關係。 此外,展覽亦邀請了本地設計師蔡劍虹擔任首席藝術家,以「行行重行行」為主題,探討「藝術即修行」的概念,並與七位參與藝術家──歐陽韋漢、陳志强、梁子峰、林宏澤、羅豆、何佩珊及梅詩華──透過不同媒介的作品呈現自身與他者當下所經歷的轉變,在矛盾與掙扎中建構出一個獨有的空間,發掘當中潛藏的意義與無限的可能性。

免費

不加思索自畫像

香港藝術館 尖沙咀梳士巴利道10號, 油尖旺

「不加思索自畫像」是以香港藝術館館藏出發的互動展覽。展覽由新媒體藝術家朱力行創作,當中包括一個大型LED顯示屏、一組可移動的長凳和三部輕觸式顯示屏。這項目所展示的眼睛、鼻子和嘴巴圖像來自接近四十件香港藝術館藏品。當參加者移動長凳便會改變 LED 顯示屏上由館藏組成的肖像;參加者亦可以揀選藏品中不同的眼睛、鼻子和嘴巴圖像,或用自己的面孔來組成獨特的自畫像。 這作品鼓勵參加者透過互動激發創意,並為香港藝術館館藏注入新能量。當您照鏡時會看到自己,藉著參與這個互動展覽,您有機會審視、思考、感受和展示自己,並從有趣的體驗中欣賞藝術。

免費

語外觀內──從語境框架到觀賞本身

香港藝術館 尖沙咀梳士巴利道10號, 油尖旺

為慶祝香港藝術館成立60周年,藝術館特意委約香港藝術家吳子昆先生創作一組多感官體驗和以空間為本的數碼藝術裝置,以互動形式呈現從藝術館四大館藏衍生出來的另類風景。裝置試圖打破觀眾既有的賞析焦點,讓他們將注意力放在藝術品之上,自由探索館藏的不同面向。觀眾可透過觸控屏幕與館藏精選互動,為藏品注入動態演繹。此裝置激發觀眾思考如何從不同的語境框架下欣賞及理解藝術。

免費

慢活.樂 @元創方

PMQ元創方 香港島中環鴨巴甸街35號PMQ元創方, 中西區

即使暑假沒有外遊,留港度過也能非常充實。「慢活‧樂」@元創方繼續帶來新的夏日特色工作坊,讓你和孩子在這個夏季過得富創意和難忘。請參閱工作坊詳情,並謹記提前報名參加。 「慢活‧樂」@元創方匯集由不同界別的香港設計師所提供超過40個創意特色的工作坊,激發參加者的創意。 歡迎學校、團體或公司邀約,自組小班學習或舉辦公司興趣活動。謹記查看工作坊的詳情和時間表,享受獨特創意體驗。

「虛實之間」戶外展覽讓公眾與藝術館藏品互動

梳士巴利花園藝術廣場 梳士巴利花園藝術廣場, 油尖旺

由香港藝術館策劃,結合藝術與科技的展覽「虛實之間」,現於尖沙咀梳士巴利花園藝術廣場舉行,展出本地藝術家高仕棠和高嘉文共同創作的戶外藝術裝置《回聲在目》。公眾可透過擴增實境技術,探索虛擬與真實之間的模糊界限,與香港藝術館的藏品互動。  作品由實體和虛擬兩部分組成。實體的戶外藝術裝置《回聲在目》,以一對流線形金屬雕塑建構而成,設置在尖沙咀梳士巴利道十號、香港藝術館前方的戶外空間。公眾可透過精心設計的擴增實境應用程式(iOS:https://apple.co/3rLBgAf;Android:https://bit.ly/3lNCsPL),連結香港藝術館精選的四大館藏,包括中國文物、中國書畫、外銷藝術,以及現代及香港藝術,使精選藏品呈現在虛擬的空間裏,並將兩件相對的雕塑連接起來。  參觀者可用自攜的智能手機或平板電腦,在現場以不同角度與實體的雕塑及虛擬的館藏互動,包括嘗試捕捉十九世紀中期畫家關聯昌的畫作《雀鳥》,欣賞動態化的清代吳昌碩《仿米芾山水圖》,走進香港水墨大師呂壽琨《莊子自在》的水墨作品,以及看到一對好像翩翩起舞的清代點翠嵌寶鎏金累絲鳳簪。部分館藏現時亦正於藝術館的個別展覽中展出,觀眾可走進藝術館,尋找真實的藏品,以虛、實對比欣賞作品。  除了現場的多角度體驗外,展覽亦推出兩個Instagram濾鏡。公眾可在香港藝術館Instagram 帳號(@hkmoa)體驗濾鏡(https://bit.ly/3IE5zyM ; https://bit.ly/3rSMXVJ),隨時隨地「戴上」館藏裝飾配搭一番。

免費
All Day

超凡脫俗的人:李小龍

香港文化博物館 沙田文林路1號, 沙田

享譽國際的巨星李小龍(1940-1973)原名李俊芳(即後來的李俊凡)。 他在宗族名冊上也被稱為李元音,在家裡,他被稱為西鳳,意為“小鳳凰”。 李小龍出生於美國,曾在香港和美國接受教育。 他在美國創辦了君帆功夫學院,憑藉對中國功夫的獨到見解,在美國影視界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1971年回港。 在接下來的幾年裡,他拍了電影——大老闆, 憤怒之拳, 龍之道, 龍爭虎鬥和 死亡遊戲——已經成為經典。 他的多才多藝決定了他將詠春拳、西式拳擊和擊劍結合起來創造出他的截拳道的方式。 在聚光燈下,這位巨星愛他的家人並喜歡閱讀。 他是一個真正的情感和性格的人,他用武術來塑造他的信仰和哲學以及他的身體紀律。 這體現在他的書信和著作中,以及他在電影、武術和自我實現方面的突破。 通過日常的訓練和反思,他超越了自己的極限,成為了全球傳奇。 自2013年起,由香港文化博物館與美國李小龍基金會合辦的“李小龍:功夫•藝術•生活”展覽,受到市民好評。 2021年,博物館再次攜手李小龍基金會,推出“超越平凡的人:李小龍”展覽。 改造後的展覽增強了展示內容,並展示了新的李小龍紀念品和照片。 一個身臨其境的裝置“自我。 武術。 空”等互動節目。 通過他的電影、他的武術和他的人生故事,參觀者將能夠了解李俊帆的堅持如何催生了李小龍的傳奇。

免費